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从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西安市灞桥区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纪实

日期: 2008-03-24 13:58 作者: 江彦博 樊磊波 王彩玲 肖伟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新修的街道宽阔整洁,新建的民居别致气派,村中央的文化广场器材齐全……走进陕西西安灞桥区农村,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生机勃发的新面貌。

  整治村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家里像座金銮殿,街道像个大猪圈。”这是以前灞桥区群众对自己村庄的生动描绘,从中我们不难看到群众对农村生活环境的不满。为了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灞桥区把村容村貌整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对30多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分期分批进行了规划。截至目前,全区22个市级重点村已完成道路硬化44万多平方米,改水5500余户,改灶4600余户,改厕3600多户,安装路灯1300多盏,修建排水渠12万米,新建垃圾台106个,农网改造、活动室建设、改水均达到100%。

  产业先行,培育农民增收增长点

  “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壮大农村经济,培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实效。”灞桥区委书记何元说。为此,灞桥区依据区域布局和资源优势,将全区大致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对于城镇接合部的村,走城镇化发展模式;对于城镇近郊村和街道中心村,走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对于远郊平原村,走专业化、产业化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对于远离城区的坡塬山区村,走生态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建设。目前灞桥区已有85个村有自己的特色产业。

  以人为本,全力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

  在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灞桥区还坚持把广大群众的技能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根据各村对特色产业的需求,组织农林、科技、劳动、教育、卫生、旅游等部门,深入到广大农村开展“百村万民”培训工程,对群众开展种植养殖、烹饪、钩编、月嫂、经纪人、医生、农家乐经营等项目培训,颇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开展了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谐。

  创新机制,资金投入多元化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难题,该区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区上投一点、街道补一点、村上筹一点的办法,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区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示范村、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农林、建设、交通等涉农部门的新农村建设资金8963.76万元,提高了资金使用率;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通过投工投劳、示范村、重点村自筹等多种形式,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全区群众自发投工投劳15600多人次,示范村、重点村自筹资金2980万元,吸纳社会资金和其他方面资金1280.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