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吉林:和谐的日新村

日期: 2008-01-17 00:00 作者: 王文辉 来源:吉林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从阳光村务开始,一个线条向纵深延伸。7年间,日新村勾勒出和谐新农村的雏形。

  日新村位于长春市西部,历史上曾隶属于绿园区西新镇,2005年并入新成立的汽车产业开发区。7年前,这里是一片洼地,没雨则旱,有雨则涝,绝收、减产时有发生。比天灾更具有破坏性的是人心涣散。58岁的李迢文说,那时,天天干仗,主要因为穷,群众感觉啥都不对劲,上访告状也多。

  村务公开始于2000年。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德国介绍说,“其实很简单,就是将村里的重大决策、村财务,以及计划生育指标、房基地审批等统统公开。关键是取得群众的信任。”从此,日新村人心顺了,干群关系拉近了,各项事业走上了正轨。

  刘起在2005年拿到了房基号,建了新房,“没人有意见,因为我家是3代人住50多平方米,我排第9号”。前一年他也提出过建房申请,但没有进入前10名,他没意见,因为前10名的居住条件确实比他还要差。张榜公示,让每一个村民都心服口服。

  取得了民心,其它工作便迎刃而解。2001年,由村支部、村委会组织,日新村开始了旱田改水田,先后投资300多万元修拦河闸,投资140万元修蓄水池。到2007年,全村改水田面积已经达到269公顷。

  旱田改水田使土地产出翻了两番,农民人均收入由不足2000元,升至5000多元。这一增收幅度,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在牛连富家,两个孩子则因此改变了命运。

  “他们同时考上了大学,每人一年都得1万多元,而当时我们家一年的收入不过几千元,赶上旱年或涝年,可能连种地的投入都收不回来。”牛连富说。那是2003年,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因为家里无力同时供两个大学生。“两个孩子互相推让,其实就是供一个都困难,我还要供养80多岁的母亲”。

  如今,他们一个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另一个正在读大学,2008年也将走向社会。这一半的功劳归于村里和社会各界的资助,另一半要归功于将旱田改为水田。

  日新村也在改写命运。走上正轨的日新村没有止步于发展水田,他们认识到,要想彻底摆脱贫困,必须大力发展经济。

  日新村没有资源优势,但与一汽搭边,这是区位优势,围绕这一优势,全村开始了招商引资。几年中,先后有长春日新车身车架制造有限公司、长春汇标工贸有限公司、长春百思特、长春大东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在这里落户,村集体每年收入土地租金600万元,另有300多村民进厂就业。

  还清1000多万元的村级债务后,日新村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500万元,铺设柏油路8公里,面积达10万平方米;村小学配备了微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及教师电子备课室……黄德国称,全村目前已经消灭了贫困户。

  小学校长顾景香是城里来的大学生,她认为这里的条件不比城里差,甚至更好。“我们不久前被市里评为‘花园式学校’;很多教师下班不愿回家,因为这里比家还暖和。”

  真正吸引顾景香的,其实是村里对教育的重视。从2003年开始,村里就承担了所有孩子的学杂费;每次开家长会,黄德国都要参加,他对家长们说,要从娃娃抓起,要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对日新村的未来,黄德国有很多想法,“这才刚刚开始,我们的路还很长”。虽说是“刚刚开始”,日新村已经具备了社会稳定的基础。2001年以来,日新村党支部、村委会均已连任三届;在汽车产业开发区建设征地、中部城市供水工程征地、哈大高速铁路工程征地过程中,全村如期完成拆迁,没发生一例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