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县农村文化建设创新实践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农民群众对于文化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但是,乡村两级文化生活普遍匮乏、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缺少专业人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适应新的形势,吉林省柳河县以“农家乐”工程为突破口,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夯实农村文化阵地,达到了长精神、提素质、促增收的良好效果。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年初,柳河县委宣传部围绕全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开展了专题调研,提出了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初步建议,提交县委常委会参考,经过研究讨论,决定把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建设新农村的突破口来抓,实施“农家乐”工程。制定了《柳河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制定了中长远规划。成立了县乡村三级“农家乐”工程领导小组,从组织机构、政策保障、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县四大班子分片包保,各部门、各乡镇主要领导亲自主抓,并把工作任务和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培育骨干,壮大队伍。为了发展壮大农村文艺队、体育队和秧歌队,柳河县出台了《文化“三队”建设及活动方案》,明确了“三队”建设的具体目标、活动内容和活动要求,全县文化建设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目前,镇村两级共成立业余文体队伍480个,其中,文艺队伍210个,体育队伍234个,其他36个。文艺骨干1744人,其中,文艺骨干442人,体育骨干1017人,民间艺人170人。业余爱好者7214人。
三、多方投入,完善设施。我们坚持量力而行、 因地制宜、梯度推进、小投入办大事的原则。采取向上争一点的办法,姜家店乡购置各类乐器24件,文体器材27套。采取动手做一点的办法。时家店乡鹿林村自己设计、焊制了篮球架、行走器等文体设施。采取包保单位帮一点的办法。柳河镇河北村投资 32万元,建设文化服务中心200平方米,建设高标准文化休闲广场2300平方米,文化长廊1300平方米。到目前,全县镇级文化活动中心达到9个,总面积1782平方米。村文化活动室144个。村文化活动广场40个。共有文化中心户149户。
四、探索制度,规范管理。柳河县在加大硬件投人的同时;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尽量做到节约成本,减少文化设施和各类书籍的损耗。文化和农业部门组织专人对农村阅览室和农民书屋进行了规划建设、统一布置,对所有图书统一进行编目上架,要求各村派专人负责图书室、阅览室和文化体育器材的管理,出台了《书籍借阅和管理办法》。
五、创新形式,丰富活动。文化部门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开展小型多样、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各村的文化体育设施也得到了充分利用。目前,绝大多数乡镇和村屯都能定期开展一些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时家店乡鹿林村连续多年举办“农民艺术节”,内容包括体育竞技、书法绘画、吟诗作对等。姜家店朝鲜族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如火如荼。网络、音乐茶座等新兴文化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每年冬末春初开展的“党员冬训”、“科技之春”等活动,受教育群众占农民总数的50%。农闲时节,业余文体队伍自发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娱乐活动,诸如大秧歌、门球赛、篮球赛等。文化部门开展的“文化大篷车”活动深受欢迎。
“农家乐”工程实施以来,消极、腐朽的思想在农村没有了“市场”,全县上下形成了稳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农民们放弃了“打麻将”、“摔扑克”,喜欢上了扭秧歌、搞文艺,农村文化阵地成为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和谐向上的精神也变成“血液”融人到农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成为吸引和支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