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新立镇新农村建设纪实
走进新立镇双于村,一条条整洁干净的水泥路,一幢幢修缮一新的围墙庭院,一排排争奇斗艳的鲜花绿草以及文化广场和老年活动中心等场面,无不折射出新农村建设给这块土地注入的生机和活力。这是榆树市新立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新农村建设伊始,这个镇坚持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务求实效的原则,采取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方法,使全镇的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农民腰包鼓
建设新农村,农民增收是中心。新立镇从发展生产破题,依托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村能人等主体,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加大劳务输出等主要措施,因地制宜,扎实推进"一村一业"战略,培育了以特色种植型、特色养殖带动型、劳务带动型等为主的专业村屯,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余元。双于村是最为典型的村,全村共有人口2240人,有耕地569公顷。这个村为了让农村真正富起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引进优良品种,全村水田户都种植优质"稻香米",并打出"稻香米"品牌,年产400万公斤优质米全部销往大都市,比种植普通水稻增收100余万元。这个村在保证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务输出是这个村主打的"品牌",在能人的带动下,每年出外劳务达1000余人。有在大连做餐饮带动60余人就业的,有在黑龙江搞建筑带动百余人打工的。而且这个村石匠手艺人达400余名,主要是砌楼房地基石头,每人日工资达120元。石匠师付董瑞东、崔俊印、单亚彬已成为小有名气的"包工头",他们在一些大城市承包下砌地基的工程,然后带动全村及周边乡镇的石匠手艺人上千人。这些包工头的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大新街道是新立镇大棚蔬菜生产专业村。全村有500户大棚专业户,有大棚800余栋,通过发展温室黄瓜、西红柿、豆角等反季节蔬菜,使户均增收2.4万元。在大新街道的带动下,07年全镇大棚蔬菜已发展到1600栋,产值达到2400万元,人均增收480元。
珠葱大蒜与大豆等经济作物复种是新立镇引导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在康甲、三岗、泡沿等7个土质适宜的村,实行珠葱、大蒜与大豆等经济作物复种,使过去一茬庄稼变为两茬,面积已发展到1800公顷,农民人均增收1800元。镇里引进外资建起占地万余平方米的珠葱冷藏加工厂,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使农产品在自家门口就卖个好价钱,农民娄安林家只种了三亩地就收入15000元,是种玉米收入的15倍。
农村环境亮
农村环境是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个镇从环境治理入手,重点抓了"二改"、"三清"、"三治"和绿化美化工作。"二改"即改水、改厕。双于村06年投入20万元,建成200户环保型标准卫生厕所,同时进行部分管网改造,使80%农户吃上洁净自来水;"三清"即清垃圾、清沟渠、清路障。以组为单位,各自然屯的生活垃圾统一堆放、统一进行填埋等无害化处理,村里统一组织对路边沟进行定期清理,对占道的路障进行一次性取缔;"三治",即治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各家粪土统一堆放在自家园田一角,用作有机肥料;为了解决农户垃圾乱倒,保持村屯环境卫生始终处于良好状态,还在各村民小组设立环境卫生保洁、监督员2名,配一辆农用垃圾清运车,各村建2至3处垃圾场,实行垃圾填埋无害化处理。全镇村屯一改过去脏乱差的局面,达到街道整洁、庭院利落、窗明几净、环境清新。
同时这个镇把兴修道路作为改善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07年,全镇总投资1800万元,修建水泥路、砂石路、桥涵等基础设施,全镇已全部实现村村通。彻底解决农民行路难、农产品销售难的局面。双于村06年秋季投入80万元,利用一个月时间,开展了以道路硬化建设为主的基础建设,通村率已达到100%,现已达到户户通。
村民讲文明
"以前,村子里的人们放下农活,除了打牌搞赌就没有其他活动。现在大伙都在研究赚钱,空余时间跳舞、读报,还可以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生活充实多了!"谈起现在的生活,双于村村民张瑞才乐呵呵地告诉笔者。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能实现乡风文明?新立镇政府进行了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实践证明,以保障群众权益为目的的民主法治管村,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社会的不良风气,从根源上化解了一些村干部与老百姓的矛盾,从本质上体现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精神。与此同时,新立镇开展送"文艺下乡"、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抓手",建立村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组建村文艺宣传队,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针对农民婚丧嫁娶收礼敛财等不正之风,开展"抓党风带政风促民风"活动,倡导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更加文明。现在新立镇农民办红白喜事,请文艺宣传队来表演逐渐成为一种"时髦"。 新华网吉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