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南宁市武鸣县依托生态家园建设生态文明

日期: 2007-11-06 00:00 作者: 黄国慧 朱讲卫 张华勇 黄丹 来源:广西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近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武鸣县召开全区沼气生态家园现场会。会上,武鸣县委书记苏绍荣介绍的先进经验令与会代表赞叹不已。

  近年来,武鸣县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建立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以实现农村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农村能源项目建设为载体,依托生态家园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全县农村能源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1999年以来,该县累计投入9818.112万元,建成沼气池10.56万座,沼气入户率81%;建成生态文明村124个。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0月23日,记者来到双桥镇杨李村伏马屯,放眼望去,满目青山绿水;置身其中,处处感受到和谐的生态氛围,令人心旷神怡。伏马屯以种植龙眼、砂糖桔为主,沼气入户率达98%。正在组织村民种植扁桃树的屯长韦运光告诉记者:“通过生态家园建设,我们屯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实现了‘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武鸣县把能源生态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来抓,以沼气池建设为切入点,把沼气生态家园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加快推进能源生态建设与实现“村容整洁”紧密结合起来,创建富裕和谐新农村。该县实行“政府引导,部门指导,农民主导”的运作模式,统一规划,综合建设。采取“引、争、扶”(引导农民自己投入为主,争取区、市有关部门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从县镇财政、以工代赈资金、从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中拿出资金扶持农户)的办法,增加农村能源和能源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电视新闻专题片、沼气实用技术展览板、现场经验交流会、典型示范户现场说法等方式加强宣传,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调动全县力量,大力进行沼气池和生态家园建设。

  小小沼气池,既是燃料库、肥料库,又是卫生池。武鸣县通过沼气池建设,使全县农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尤其是124个生态文明村,村路巷道均铺设水泥路面,干净整洁,两旁绿树成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有力地带动了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马头镇全曾村尾雷屯,全屯53户215人,2004年建成生态文明村,村屯设有水泥灯光球场、休闲和文化娱乐场,巷道和公共场所全部水泥硬化,农房四围种花种草,居住环境美化绿化。村边有大明山小支流,四季水流不断,整个村庄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尾雷屯群众高兴地说:“建成了生态文明村,我们的日子过得很开心!”

  鼓起农民“钱袋子”

  沼气液、沼气渣也是宝。武鸣县把沼气池建设与创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与发展农村养殖业、林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形成了“高效养殖—沼气池—高效种植—无公害产品—市场销售网络”的系统生态农业模式,既充分发挥沼气建设的生态、环保、社会效益,又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显示出神奇的功效。

  武鸣县10.56万座沼气池,年平均为农户提供优质高效沼肥(沼液和沼渣等)131万吨,为推进高效养殖业、林果业、无公害蔬菜等生态农业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农户运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由沼气池肥料构建起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该县的124个生态文明村有3508个生态家园示范户,在1998年未发展沼气前,户均养猪2.5头,1999年发展沼气后年户均养猪8.5头,农户的养殖规模逐年扩大。由于施用沼液作添加剂,可防病治病,促进增长,育肥期缩短,4个月左右就可出栏,节省大量饲料,养猪纯收入每头增加35元,生态家园户仅养猪一项平均增收300多元。一些生态家园户在庭园筑池养鱼,不仅用沼液喂鱼,而且在夜间利用沼气灯诱虫任鱼捕食。通过沼液和施用沼肥作底肥、追肥、根外施肥,可保增长,防虫治病,提高产量。据测算,使用沼肥粮食作物年亩平均增产30至50公斤,经济作物年亩均增收150元左右。双桥镇下渌村的韦老伯指着他家的果园说:“我家种植的龙眼、砂糖桔、芒果等果树,原来挂果率低,施放沼肥后,果树挂果率和果质大大提高了。”

  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沼气综合利用,通过沼气把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延长了产业链,使农村的“三废”(秸秆、粪便、垃圾)变成“三料”(燃料、饲料、肥料),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该县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数量逐年扩大,产品品质明显改善,农产品价格有所提高,不仅丰富了农民的“菜篮子”,而且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淝阳牌”红橙、“灵水牌”龙眼、“伊岭牌”香米等无公害特色品牌驰名区内外。

  推行“保姆式”服务

  武鸣县能源办安装有一套完整的沼气设备。陈树民主任向记者介绍说:“这是给上门来的农户现场答疑解惑时操作示范用的。”

  “三分建设,七分服务”,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是前提,服务是保证。随着沼气建设的全面铺开,该县用产业化的理念经营、建设、管理沼气,建立健全“保姆式”服务体系,使生态家园可持续发展,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结合本地实际,该县对沼气池建设施工工艺流程进行了多处改进,明确提出了“六个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物资供应,统一实地示范,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由专业人员施工,统一跟踪管理),确保沼气池工程建一个成一个。施工人员施工过程中严守操作规程,严禁使用假冒伪劣建材。沼气池建设完工后,及时报请县能源办验收合格后方可进料使用,并实行“三包”(即包产气使用,包损失赔偿,包跟踪服务)。沼气池三年内出现因施工质量影响正常使用的,必须由施工人员负责维修。使用沼气农户家家都有维修服务牌,只要拨打维修电话,施工人员必须及时上门解决。

  该县还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出精品、增实效”的原则,从提高施工人员业务素质入手,加强对从业人员技术培训,组织能源技术人员到各乡镇、重点村、屯举办技术培训班,培训方式以现场操作示范为主,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期分批对全县村级沼气池建设技术员进行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推广和施工队伍。目前,该县已有沼气池建设技术员2500多人,平均每个行政村10人以上。这些沼气池建设技术人员,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各镇村屯的服务网络,为建池农户解决后顾之忧,为生态家园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南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