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昆明市盘龙区落索坡村民自掏一亿建设新农村

日期: 2007-08-10 00:00 作者: 来源:云南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2002年,因为村里的200多亩土地被征用,补偿了7千多万征地款,盘龙区落索坡的每户农民都拿到了为数不少的征地补偿款。他们刚拿到钱后,与绝大多数被征了地的农民一样,相当多的人第一个想法就是:尽可能把房子盖高,8层、10层,越高越好。因为“失地农民,不盖房出租,还能干什么?”

  但是,5年后记者走进村里,却看不到一幢疯长超高的房子,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320幢3层、4层小洋楼,绿化带、小公园、路灯、文化活动中心正在紧张施工,小商店、通信营业网点正在热闹经营,一切景象毫不亚于城市小区。落索坡这个“翻牌社区”,并没有“翻”成一个令人担忧的城中村。

  记者了解到,村民们之所以能摒弃“靠疯长楼房出租赚钱”的套路,是因为一个美好的未来已经勾勒了出来,这个未来有前景,也有“钱景”:现在住在新村,出租公寓、打工、分红,这几块收入让家里不愁吃穿;而在新村背后占地接近300亩的老村,将来有望变成一个村民入股的房地产项目,项目已经开始运作。村民们决定了:既然已经建出了一个新农村,就赚新兴产业的钱!

  “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从建设新村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决定‘一脚射到底’!”过去的村委会、现在的社区负责人李祖裕告诉记者。

  凭着这股“要做就做最好”的劲头,村干部们带领村民自发拿出了刚到手的征地补偿款,村里及村民自掏腰包前后花了近一亿元,让落索坡村这个曾经“单车都推不过去”的破烂农村完成了一个漂亮翻身。

  今非昔比  新村堪比城市小区

  落索坡地处北市区,3个村小组共1080人,是盘龙区龙泉街道办事处下属的一个村。进入原来的老村,多半是上世纪60年代的土木结构房子,墙面破败、大门腐朽。缺乏规划的村间小道全部是窄小的胡同,有几幢房子因常年淋雨倒塌了,采访时恰逢雨天,村中的小路到处污水横流。“属于危房,不敢再住人,都封了。”李祖裕说,在老村碰上下雨,别说行车,就是穿着胶鞋出行都很难。

  再走50米,穿过老村来到新村,呈现出的是另一番天地。一排排钢筋混凝土的瓷砖房,整齐高大,宽敞笔直的水泥路贯通全村,连接村大门的主干道已铺上了柏油。一共320幢小洋楼,让原来3个村小组的每户人家都有一幢至少3层楼的砖房,两排房子之间,小汽车可以轻松调头。村中一切规划有序,堪比城市小区。

  记者注意到,落索坡新村大门门头上几个金光闪闪的铜字是“落索坡新村”,尽管这里从行政区划上来说已经叫做了“兴龙社区”。究竟是“农民”还是“居民”,对这里的人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住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全新环境中。

  “住在新村,舒服多了!”新村的林先生告诉记者,由于日晒雨淋,他在老村的土坯房已经倒塌。

  现在80%以上的居民都搬进了新村,留在老村的,都是对老房子恋恋不舍的老人。

  解决难题  村干部苦口婆心5年

  几年前,落索坡村和许多城市边缘的小村庄没什么两样。种几亩庄稼,养几头猪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后来,由于城市改造,每户村民都拿到一笔数目不小的赔偿款。没地可种了,几乎每户村民都开始想盖房子,盖上10层8层,租租房子、打打麻将,过有钱有闲的日子。

  村民有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其实这种问题放在哪里都很棘手。可难题在落索坡村是怎么被化解的呢?李祖裕告诉记者,这是所有村干部能够咬紧牙关从思想上和手段上一再强化的结果。而这个强化的过程并不轻松,村干部们的做法颇有一些“独断专行”的意味。

  2002年新村建设伊始,村里决定建一个两层楼的公厕,这个消息几乎在村里“炸了锅”。村民们早已经习惯挖两个坑、垫几块砖的简易茅房,现在你建两层楼,它也是茅房,拉屎撒尿要花掉20多万,不是有病吗?村干部们为这件事,说破了嘴皮子,厕所好容易建起来了。之所以这样坚持,村干部们有着自己的想法:要改变旧习,最需要从身边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改起,同时,改造厕所这件小事,其实就是告诉外界自己要让农村大变样的决心。

  事实证明,这个“厕所信号”是有作用的。外村的人来看了,街道、区上的干部来看了,大家都感受到了村民们建设的决心。龙泉街道办事处为落索坡申请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并争取到20多万的建设资金,规划设计院的设计师们决定免费为这个村子进行现代化的规划设计。一系列建设,开始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在难度最大的控制建房加层问题上,建房前,村委会要求各户都交了保证金,保证建房不超过4层;村里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小组,日夜监督建房高度。但让村民从心底里被说服还是靠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每个月,村里大会小会不计其数,村干部更是挨家挨户上门谈心,发现加层苗头就“集中火力”做思想工作。

  其实让村干部们头疼的事情非常多。“说句实话,村民们某些陈旧的思想意识才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敌人。”李祖裕指着进入新村的主干道告诉记者,好几名村民为了这条路大吵大闹,原因仅仅是道路占用了他家几厘米的“地盘”。在整个新村的建设过程中,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我们的目标就是‘一脚射到底’,计划好的事情一定要做,而且要做到位。我们都清楚,哪怕是全村计划好的事情,也肯定会触及少数人的利益。这种时候,必须以集体利益为重!”村干部们早就想好了,以思想工作为主,碰上强硬的实在说服不了,就要“依法拿下”。

  不过5年来,还没有一起“依法拿下”的例子。

  积极建设  只要政策支持 不要政府一分钱

  回想起建设过程,村里每个人都尝到了酸甜苦辣。李祖裕至今记得建设过程中最困难的时期,请人来村里办公室谈项目,喝的是白开水,没有泡茶,不是忘了买茶叶,而是那时的每一分钱,都已经用在了更需要的地方。

  当然现在不论个人还是集体,都早已经度过了资金上的艰难时期。记者看到,许多村民不仅开起了商店、餐馆,还在屋前规定的区域内建盖自己的花园。李祖裕指着新村门口朝向大路的一排商铺说:“这是集体商铺,有30多间,全部出租后,年底将分红给村民。”现在,这些商铺都已经有了主人,卖五金器材、开修理店、饭馆、商店,商户们正忙得热火朝天。下一步,村里还要建文化室、卫生院、活动广场,预计今年年底以前完工。主干道将装上路灯,支道上将铺起绿化带、搭起小石桌、竖起宣传栏,安装上安全监控设备,垃圾车、清洁员、联防、监控室都将一一配备,落索坡新村将完全实行小区化管理。

  如今,新村大门口前已建起了一条平坦的柏油路,沿路走3分钟,就到了高楼林立的北市区。村民们都知道,随着北市区的发展,对落索坡新村出租房、餐饮等也会有很大的“连锁反应”。龙泉街道办事处也表示,下一步将按规划在落索坡新村引进优秀企业,发展集体经济,给村民们增加收入,同时带动老村改造和发展。

  虽然没有把房子盖到10层8层,但现在的落索坡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00平方米,所以每家用于出租的房子也不少。因为紧靠云南农业大学,绝大多数出租房都按照小公寓的模式建造,价格维持在每月100元左右的低价位,出租情况还不错。据统计,村民靠这一块每年人均收入可达5000元上下,年底有望达到7000元。而在2000年,该村的人均住房40平方米,人均收入只有1500元。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出门打工,老人照管出租房,每户人家都像模像样地过起了城市人的生活。

  不过这还不是村民们的终极目标。在新村的背后,是已经腾空的老村,那些摇摇欲坠的房屋下是近300亩的土地。村里人有一个大胆的设想:用这300亩土地与企业合作,开发一个现代化的小区楼盘。除了由此带来的利润可以分红,小区的配套设施、服务网点还可以解决近三分之一的村里人的就业问题,新小区建设起来后,目前公路边的废弃厂房将重新成为“金三角”,带来更繁荣的商业气息。

  而做这一切,村里人已经决定:只要政策支持,不要政府一分钱!只要放手让他们去干,再过3至5年,新型农村、新型农民的形象,将通过一个崭新的罗索坡村呈现在世人面前。昆明日报

  

  落索坡新村干净整洁的村干道和整齐的居民楼

  落索坡新村大门

  居民楼均有一户一表配套设施 记者徐海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