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新农村建设见闻(一)
四月的通渭山川,阳光和煦,春潮涌动,一股股新农村建设的劲风扑面而来。但见条条农路如玉带缠绕着山峦,块块梯田似棉毯覆盖着大地。田野间,泛青的麦苗,显露出盎然生机,丘壑上,新植的树苗,坚挺起不屈的雄姿;村庄里,欢乐的笑声,荡漾着和谐的音符;院落内,清纯的自来水,吹奏着甘甜的乐章……
荒山裸露,植被稀少,让多少代通渭人为之无奈叹息的人居环境,在“生态立县”的号角声中,辞别了以往的沉重,焕发出新的容颜。一次以建设山川秀美新通渭为主题的“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行动在全县轰轰烈烈地展开。进入四月份以来,在县城宋堡村北山6000多亩的造林现场,城区机关单位数千名干部职工在县上领导的带领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照严格的规范技术流程,领苗、浇水、定植、修剪……呈现出一派繁忙,而又秩序井然的工作景象,展现出一幅真抓实干、团结奋进共建绿色通渭的劳动画图。在城区主干道,在鸡新公路、常榜公路、通甘公路林带,在寺子农场北山、鸡川丁店东山、榜罗坪道双墩梁等地,随处可见顶着初春的严寒或手握铁锹、或怀抱幼苗、或肩挑水桶日夜忙碌的人群。据随行的县林业局的负责人介绍,今春全县已完成历年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6720亩,完成城区面山绿化第一阶段造林1403亩,乡镇面山绿化1620亩,公路林带建设37公里,城区主干道绿化500多米,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新造林100亩。
进入鸡川镇,人们将无不被那新修的一条条平坦、宽畅的乡村道路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所叹服。近年来,镇上采取争取项目资金,组织群众投劳的方式,大规模掀起兴修公路建设的热潮。至目前,镇上已拥有乡村公路14条124公里,惠及全镇所有村庄,道路建设已使当地群众彻底走出了被大山沟壑封闭的现状。今年,鸡川镇从切实解决农民增收这一问题出发,因地制宜地加大经济类作物的种植比例,新规划的四个2000亩的玉米地膜覆盖垄沟栽培种植示范点,四个2000亩的蔬菜果园更新改造示范点,四个2000亩中药材种植示范点和五个5000亩良种马铃薯的种植片带等各项落实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大人小孩齐上阵,你施肥来我覆膜”的一幅现实劳动画面中,哼着山歌,领着儿媳平整地块的四合村村民雷发祥笑哈哈的说:“今年我一家要种15亩党参,按去年的价格保守计算,净赚3万元没一点问题”。
在素称南部干旱山区的李店、三铺、襄南等乡镇最为偏僻的村组,随处可见农民们饮用上自来水后的欢乐笑容,以前要从几十里路挑一担泥水过日子的困境已经成为历史。县水务部门的负责人在三铺乡三铺村村民王建军家的水龙头旁,一边盛满一大碗清醇、甘甜的自来水让我们喝,一边拉开了话匣子:原先县上南部8个乡镇吃水问题,确实是我们揪心的一件大事,由于群众吃不上卫生水,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部分乡村群众长期饮用高氟水,不足10岁的娃娃,牙齿脱落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县上从2005年开始,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大力实施南部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目前总投资为7400万元的“南饮工程”已完成一二期工程,使4个乡镇的1.5万多名群众彻底告别了长期饮用不良水的现象,农民吃水问题的解决为当地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三铺、李店等乡,今年,都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结合当地实际,全力实施以马铃薯、草畜、玉米等的特色产业培育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基础建设工作,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做文章。
相关新闻
- 凝心聚力建设富裕新农村---鄄城县彭楼镇王堂村新农村建设轨迹白描 2018-09-25
- 惠南镇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 2015-05-15
- 不老的村庄——榆树市环城乡深井屯见闻 2012-06-04
-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春耕生产见闻 2012-03-23
-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春耕生产见闻 201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