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新农民新生活新面貌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提供的一份关于吉林农民五年来物质、精神生活变化的调查报告。这是一份厚重的报告。说它厚重,不单纯指它纸张的厚度,更因为其内容的厚重——数据显示,2006年,吉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641元,比2002年增加1280元,增长54%,年均增长1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01元,比2002年增加1021元,增长61%,年均增长12.6%。2002年—2006年,吉林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44%下降到40.1%,下降3.9个百分点,开始接近富裕线。这表明,吉林农民消费结构已越过了一个质界,农村居民整体生活开始向宽裕、富裕的生活迈进。
近日,我们走进新农村,走近新农民,感受新生活。
饮食精起来
每天早上,前郭县乌兰图嘎镇西万宝村74岁的徐国富老汉,都会准时收到送上门来的新鲜牛奶。屯里几户邻居养了十来头奶牛,徐老汉听孩子们说牛奶有营养,就也学城里人的样儿,天天订奶喝,和老伴俩一天0.5公斤。徐老汉还好喝一口,一天三顿都离不了烧酒,但下酒菜可不像以前那样大葱蘸大酱了。镇里三天两头就有一次大集,数九寒天在集上也能买到豆角、豆芽等青菜。徐老汉和老伴靠家里那八九亩地,一年能剩五六千元,虽说在村里也就是个中等收入水平,但儿女都已结婚单过了,掏钱吃点新鲜青菜,老汉倒也没啥舍不得。徐老汉家的冰箱已买五六年了,但老两口没怎么用过它,为啥?老汉说得干脆:“肉也好,菜也好,咱就吃个新鲜劲!”
新闻提示: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餐桌上的饮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由吃饱转向吃好,已成为全面反映当今农民的饮食消费观。2006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082元,比2002年增长46.1%,年均增长9.9%。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205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5%,比2002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奶类及奶制品等大幅增加,是2002年的10.5倍。
穿着靓起来
5月8日,天刚蒙蒙亮,梅河口市湾龙乡龙河村农民刘有才赶上最早一趟客车,来到市里的农资市场买除草剂。别看只是来买除草剂,但老刘的穿着决不含糊:浅黄色的茄克衫,蓝色的西裤,崭新锃亮的皮鞋。站在柜台前和老板攀谈,那表情,充满了自信和喜悦——地已经种完了,回去再洒点儿农药,今年肯定又是个好收成。45岁的刘有才告诉记者,自己这两年买了好几套衣服,还有一套西服,如今出来办事,隔三差五自己就得换一套衣服,“人是衣服马是鞍”嘛!为啥这么有心情?哪来的钱?以刘有才为例,这几年粮食年年丰收,自己还出去打工,女儿正准备去日本打工,收入一天比一天多,消费当然也跟着“水涨船高”。如今的农民,无论从气质上还是从衣着上,都比从前有了很大变化,昔日“老农进城,一身条绒”的形象已经很难在都市遇见了。
新闻提示:农村居民消费成衣化程度日益提高。2006年,全省人均衣着消费190元,比2002年增长67%,年均增长14%。其中人均购买服装支出117元,是2002年的2倍。农村居民已由过去置衣的被动消费,过渡到注重服装面料、款式、品牌及整体搭配的主动消费上。过去一统天下的布鞋、胶鞋和凉鞋,已被各种的皮鞋、旅游鞋、时装鞋所替代。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67元,与2002年的38元相比,增长了76%。
住房大起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去年春节前,农安县伏龙泉镇兴隆村13社农民陈中民一直在发愁。他不愁别的,儿子结婚了,可家里的三间房住起来有点挤。夏天,他在伏龙泉信用社贷款1.9万元,给儿子盖起了三间砖瓦房。望着窗明瓦亮的新房,陈中民乐得合不拢嘴。这笔账,他算得比谁都精:全家种地,儿子跑运输,一年总收入3万多元,如果等挣够钱再盖房,至少一年后。有了这笔贷款,儿子早住新房,明年轻松还贷。在当地,贷款盖房陈中民可不是独一份。据了解,农安信用联社从2003年起就给农户发放消费贷款,满足建房等资金需求,截至去年年末,全县就有近2000户农民贷款建房和装修房屋,总金额达3472万元。
新闻提示: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近年来,为加快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步伐,我省加大了对农村村容村貌的改造和村庄整体建设的力度,使得农民住房消费大幅增长。2006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344元,比2002年增长28.4%,年均增长6.4%;年末住房面积每人21平方米,比2002年多了3 平方米,增长16.7 %。其中,楼房面积0.26平方米,而2002年农民还没有住上楼房;钢筋混凝土面积0.52平方米,是2002年的26倍;砖瓦平房面积17平方米,是2002年的35倍;砖木结构面积17平方米,是2002年的33倍。现在农村一幢幢新房已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潢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可见,富裕起来的农民舍得花钱去建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家。
家电、农用车多起来
如今,农村居民一改过去买得起家电而用不起电的状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为农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农安县万金塔乡青年农民陶云亮去年结的婚,小日子过得幸福。记者采访时,他正在屋里看着有线电视,怀孕8个月的媳妇在园子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家里的大小家电不下七八样。如今小陶在和父亲学木匠活,父子俩身上都别着手机,给人打工,常常需要和外界沟通信息,联系业务,手机自然是少不了的。陶云亮兴奋地对记者说:家里的小四轮、摩托车早就买了,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买辆“半截子”小货车,一方面乡里的路都修好了,可以说是村村通,甚至是屯屯通,到哪儿去都方便;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冬闲时节,拉点货,再多挣些钱,毕竟小宝宝就要出生了。
新闻提示:据统计,2006年底,我省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64台、电冰箱17台、彩电92台,分别比2002年增长12%、2.4倍、24%,年均增长3%、25%、6%。一些更为高档的热水器、空调等耐用消费品正在成为收入水平较高农户的消费热点。农村居民百户拥有抽油烟机0.7台、热水器1.7台,比2002年分别增长17%、70%,年均增长29.9%、14%。另外,我省还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改善了交通、通讯硬环境,给农民购买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铺平了道路”。2006年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296元,比2002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22%,成为近几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其中,交通工具人均支出46元,比2002年增长15%,年均增长3.6%,通讯工具人均支出50元,是2002年的5.5倍。2006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摩托车49辆、手机63部、电话71部,分别比2002年增长80%、7倍、82%,年均增长16%、63%和16%。
文教娱乐火起来
安图县明月镇园艺村鲁景全、兰桂荣绝对是村里的“省心户”。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都已结婚,儿子在长春安家落户,女儿在县里土地部门上班,老两口除了种那3亩多地,还在家打磨玉石块搞副业,一般年景也能有个八九千元收入。兰桂荣没事的时候愿意看看电视,这个58岁的农村妇女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她最爱看的节目是“社会与法”、“经济与法”这样的法制节目。说起原因,兰桂荣不免有些伤心:“家里兄弟姐妹8个,连念个初中爹妈都供不起。过去,啥法咱也不懂,但通过看电视可长了知识,遇到啥事知道该用什么法来保护自己。”在采访时,兰桂荣还给记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城里都有养老保险,农村养老咋办?
新闻提示: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吉林农民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日渐火起来的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方面的消费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347元,比2002年增长91%,年均增长17.5%。家用计算机、互联网、摄像机、影碟机等这些新兴的文化消费品进入农家,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了物质条件,农民可以从电视、网络上了解更多的信息,开阔了眼界。
生活环境好起来
2006年10月,红嘴集团被四平市委、吉林省委命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山不转水转,天还是那个天,红嘴却不再是从前那个红嘴了,我们从红嘴人生活环境的变迁上就能看出端倪:夜晚,漫步文化广场,这是红嘴3年前建的,占地1万平方米,投资300万元,灯光旖旎,喷泉四射,浪漫的月亮湖旁,小桥流水,飞瀑直下,构成了红嘴小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2005年8月,他们又投资1700多万元的“红嘴天鹅湖”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红嘴社区文化品位的同时,也为全市人民休闲健身、旅游观光,增添了一个理想的好去处。苏州河景色迷人,就把它“克隆”过来;亭榭绕廊雅致,就把它的风格借鉴过来。当年尝了太多黄土山下贫穷与荒芜的红嘴人,如今正享受着和谐美丽的新家园。
新闻提示:近年来,我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2006年,全省10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或机耕路,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100%的行政村通了电,农户住宅电话普及率已达71%,农户饮用自来水普及率达24 %。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2006年,农民人均交纳的税费仅为0.65元,比2002年的140元减少了139.35元,减少了99.5%。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未来生活的提高将从制度上得以保证。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省耕地减少幅度比上年减缓;全省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环境改善,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力增强。
人口素质高起来
杨德瑞、范玉荣两口子住在永吉县西阳镇黑鱼村,家里还有一个18岁的女儿,正在县里读高二。杨德瑞是高中文化,范玉荣是初中文化,在农村,这两口子可是“文化人”。这“文化人”就认“文化账”,为了让女儿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孩子13岁那年,范玉荣一狠心,把孩子送到了县里初中寄宿上学,虽说比在镇里上学要多花3500元,但两人都认可。为了供孩子念好书,两口子除了精心侍弄自己家的那4亩水田,又租了村里的10亩地,冬闲时杨德瑞还外出打工。虽然日子过得稍微紧巴点儿,但女儿的学习成绩单还是经常让杨德瑞两口子感到欣慰,让他们看到希望。
新闻提示: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明与人口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人口文化程度是衡量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相互促进关系。五年来,吉林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从全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看,2006年,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由2002年的66%上升到2006年的68%;此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不断拓宽农民“自我充电”途径的同时,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进行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增强了就业能力,从而营造一个安全富裕的生活环境,推进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关链接
五年来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成就
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指引下,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深化和完善农村各项改革,积极推动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五年间我省农业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非凡成就。
农业经济稳定增长
2006年我省农林牧渔业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年完成总产值1155.50亿元,实现增加值672.76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67.0%和55.9%。其中,实现农业产值597.02亿元,农业增加值405.58亿元,分别增长47.3%和48.9%;实现林业产值44.35亿元,林业增加值26.17亿元,分别增长2.2倍和1.7倍,实现牧业产值483.46亿元,牧业增加值220.28亿元,分别增长83.7%和54.1%,实现渔业产值16.98亿元,渔业增加值10.60亿元,分别增长81.4%和63.6%。
粮食生产形势喜人
2006年,我省总播种面积为7518.8亿亩,比2001年增加1450.2万亩,增长23.9%。粮食总产量544亿斤,比2001年增产153亿斤,增长39.1%。
粮食增产的主要特点:一是粮食单产逐年增长。2006年,我省粮食单产6288.3千克/公顷,比2001年增加469.3千克/公顷,增长8.1%;二是结构调整高产作物面积增加,2006年我省粮食播种面积6488万亩,比2001年增加1452万亩,增长28.8%;其中,玉米播种面积4209万亩,比2001年增加1318万亩,增长45.6%。
畜牧业稳步发展
五年间,我省畜牧业生产虽然遭遇“禽流感”和价格偏低影响,但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力,使得全省畜牧业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畜禽饲养量稳步增长。由于受到禽流感疫情和全国牧业市场大环境影响,从2005年10月份开始的长达10个月之久的主要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曾对全省养殖业及牧业经济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伴随着2006年下半年制约因素的缓解,畜禽产品销售量回升,价格持续上涨,全省畜禽饲养整体保持了稳步发展。截至2006年末,全省猪、牛、羊饲养量发展到3200万头、970万头和790万只,分别比2001年的2258.66万头、736.71万头、631.13万只,增长41.7%、31.7%和25.2%。禽发展到6.67亿只,比2001年增长10.1%。二是畜产品产量全面增加。2006年,全省肉、蛋、奶产量达到315万吨、101万吨和35万吨,分别比2001年增长22%、21.7%和1.1倍。三是牧业经济成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从2006全年总体来看,全年畜牧业实现产值483.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1.8%,比2001年高3.8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220.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32.7%,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380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30.4%,牧业经济成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又一亮点。
农民收入连续增长创历史新高
据对我省16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41元,比2001年增加1459元,增长66.9%。创历史新高,在全国的位次由2001年的16位,上升到2006年的11位。
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农业收入增长。2006年,农业收入达到2062元,比2001年增加652元,增长46.2%。农业增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41%。二是外出务工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6年,我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06元,比2001年增加277元,增长84.2%。三是政策性收入大量增加,税费负担显著下降。2006年,我省农民人均税费负担仅为14元,比刚实行税费改革的2004年下降了34.4%,比税费改革前的2003年下降了90%,这3年仅税费改革一项就使农民收入增加了366元。2006年,我省农民在政策性补贴中得到收入人均194.98元,比上年增长了45.5%,其中,粮食直接补贴收入人均155元,增长22%,比实行粮食直补的第一年2004年增长43.5%。在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和良种补贴中,3年里我省农民累计共增加450元。
多数农产品价格大幅增长
据对全省16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我省出售农产品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农产品价格上涨。2006年,粮食综合价格上涨11.1%,其中,玉米价格比上年上涨16.5%,稻谷价格上涨44.4%,豆类价格上涨55.8%。
畜牧业产品出售价格上涨。由于粮价上涨抬高畜产品饲养成本的后续影响,2006年,猪肉价格比2001年上涨28.3%,牛肉价格上涨45.8%,奶产品价格上涨13.7%,家禽和蛋类价格基本持平。
采访手记
从梅河口到农安,从永吉到敦化,在将近一个月的采访中,行进在吉林大地上,记者感受和体验着发生在这片黑土地上的奇迹和嬗变。虽然是一个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家庭,可发生在他们身上和身边的变化,正凝聚成一种无声的力量,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正以一种崭新的状态和面貌,走在新的历史征程上。
在采访中,记者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在农民衣食住行变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在与农民和当地乡镇干部的一次次对话中,记者发现,“变化之根”就在于国家和省里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上。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连续出台重大惠农强农政策,我省继续不折不扣地落实这些好政策,保护好、维护好、调动好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尤其是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做到政策不变、实惠不少、工作力度不减……这一切,都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农村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粮食生产连续4年丰收,3年创历史最好水平;农民收入持续较大幅度增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县域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征程催人奋进。在“十一五”时期,我省的农村工作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揽全局,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吉林是农业大省,又一次面临着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难得的历史机遇。
今年,我省提出要为农民办好10件实事。从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到新建104个乡镇医院;从全部解决农村120万人饮用高氟高砷水,到新建900个村级信息服务点。可以说,这些实事件件都涉及民生,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我省还会涌现出更多的新型农民,他们的生活还会发生更大、更深刻的变化。
集安市榆林镇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山区的自然条件,鼓励村民养林下参走富裕路,还投入资金改变乡村道路建设和村容村貌建设,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富裕的农民家家修建了砖瓦房,村村通水泥路直通村民的家门口。
村民看上了有线电视,刘姓村民还买了一台大彩电。 (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