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安徽省霍山县社区基金情况调查
近年来,安徽省霍山县大力实施参与式理念的“社区基金”扶贫项目,不仅有力推动了扶贫开发进程,而且在提高农民素质、建设和谐农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鲜活有力、扎实有效的载体。
致力脱贫增收的“小银行”社区基金源于霍山“中荷扶贫项目”,是指外部机构向贫困村(或村民组)无偿提供一笔资金,加上村民自筹一部分资金而组成。社区基金按照经过充分讨论、符合民意的《基金管理制度》在本社区内有偿周转使用,帮助各家各户发展经济,增收脱贫。社区基金本质上是一种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是一个农民自己管理的“小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发展生产、自主创业的资金困难。农民借款方便了,创业热情高涨了,胆子大了,点子多了,有力促进了个体经济和村级经济的较快发展。
培育新型农民的“大课堂”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培育一大批懂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社区基金为培育新型农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大课堂”。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社区基金秉承中荷项目的参与式扶贫理念,始终赋予贫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社区基金成立村民大会和管理领导组,领导组下设社区基金管理小组和监督小组。社区基金管理实行阳光操作,每轮资金发放、回收、使用情况要在社区定期张榜公布,所有账目全部公开。管理小组和监督小组对村民大会负责,并接受社区群众的公开评议、质询和问责。这种管理制度使农民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项目是“自己的事”,自觉地参与项目设计、项目决策、项目实施、项目监督等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农民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民观念也从“要我脱贫”转化为“我要脱贫”,加快发展、脱贫致富的干劲倍增。信用意识不断提高。受传统扶贫方式影响,扶贫贷款谁贷到谁就有本事,但不催不主动还,农民缺乏还款意识。由于社区基金长期的借、还款运作机制,培养了农民的信用意识,增加了按时还款的比率。
改善干群关系的“润滑剂”农业税免征之后,基层政府迫切需要转变职能,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才能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社区基金的实施使建立“服务型”基层政府找到了工作载体。在社区基金实施过程中,一些政府部门和乡镇政府成为社区基金运作的支持者、服务者。特别是一些乡镇工作人员深入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开展大量的调研、培训、服务、监测、评估等活动,向农民们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和技术指导,受到了他们的普遍欢迎。一些农民说,过去乡镇干部是“催粮要款,刮宫引产”,现在是“访贫送暖,发展生产”。在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能够积极转变工作作风,不包办代替,充分尊重农民的表达自由和合理利益诉求,从而加强了党和政府与社区农民的沟通联系。
构建和谐社区的“推进器”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原来农村的家家户户各忙各的,单打独斗,互不相干。现在因为管理基金的需要,小组成员要定期开会,大家在一起讨论、交流、决策,在村组内部逐渐形成互帮、互学、互督、互促的社会风气,改善了以往淡漠的人际关系,增强了村民之间团结友爱和集体荣誉感,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社区基金非常重视弱势群体权益。《社区基金管理制度》规定大户和富裕户不能获得基金贷款,社区的贫困户和妇女优先获得信贷机会;特困户和妇女在社区基金的管理组织中必须占有一定的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