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建设今天的福祉,规划后天的宏图———北京昌平区郑各庄村建设新农村纪实

日期: 2007-03-06 09:06 作者: 郭晏平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在北京版图北部距天安门十几公里处,有一个地方,蓝天下碧水环绕,工业区,科技园区,大学校区,住宅区星罗棋布,观光旅游,生态走廊,商务休闲等产业梯次配置。在这里能看到北方小城镇的整洁,也能感受到南方水乡的幽雅,可以追忆昔日农村的背影,更能品味今日的壮观瑰丽,她就是中外媒体以及各界人士近年聚焦的一个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北京昌平区郑各庄村!

  用“温榆河上的明珠,首都景观新坐标,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人文、旅游、新景点,商务投资新区域”等等词语,也只能概括说明这里日新月异的新气象,而值得我们关注她的不单单是现已取得的成就,而是这块热土中孕育的“后天”辉煌。后天,一个关注自己“后天”发展的集体;后天,一个苦斗昨天历史,扎实推进今天和明天发展规划,在为“后天”蓝图奔跑的社区;一位抖落昨天尘土,把明天揽入怀中,永远只想“后天”的大地赤子;后天!为宏福人奋进的

  脚步定下了永远没有终点的大目标……

  昨天把前天的沉睡唤起

  当初我要不是出于公心,不会有那么多人与我一同奋斗,村集体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样。我看重的是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那就是人心所向,志同道合。既然我选择了入党,群众也选择了我这个“村官”,就要“德为人先,利居人后”!———黄福水

  郑各庄村的老村民谈起20世纪80年代初的境况,总是先“唉”一声说:“别提那时候了,要什么没什么,虽然咱这儿不是山区,但连步好路都没有,一下雨就得窝在家里。”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思想的枷锁,但在市场经济初期,这里的人们依旧是土里刨食,抠巴着过日子,国家有了大方向但集体和个人却没有大目标。破败不堪的村容,犬牙交错的破瓦房下依然重复着陈旧日子的辛酸,至今仍刺痛着村里一些老人们抹不去的记忆。

  1984年到1986年,从北郊农场党校回到村里的黄福水担任了本村生产队大队长,他和村里几个小青年,凭着借来的几千块钱,买了个旧挖掘机,以集体‘打工’的形式走向了市场,用尝遍酸甜苦辣,受尽白眼屈辱的胸襟为村集体“挖掘”出一条致富跑道,组建了土方施工队———宏福集团的前身。这一年,黄福水才23岁。

  1993年,为扩大施工队的生产能力和规模,黄福水组建了宏远机械施工公司,当时购买设备的钱都是他和乡亲们集资的。短短5天的144万,是黄福水永远难以忘怀的感动。也是这种患难与共的干群关系,从此永久性巩固了他无私奉献的情怀和赤子之心。1996年,黄福水当选为郑各庄村党支部书记,他审时度势组建了北京宏福机械化施工集团,一个村企合一的经济运行体系初步形成。凭着多年的积累和日渐成熟的市场经验,他们把全村十几家企业整合在一起,1996年,宏福集团成立,郑各庄村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1997年,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但不少村民盖房圈地攀比的风气,又使黄福水感到了忧虑:此风数千年,越折腾越穷!绝不能让大家再走回头路。他决定重新整合全村4000多亩土地,果断实施旧村改造工程,挨家挨户做工作,尽快让村民搬进整齐统一的新楼房。从1998年起,郑各庄旧村改造逐步进行,同年11月新村宏福苑一期四栋住宅楼竣工,144户村民喜迁新居。

  就是在这一年,黄福水还做出了一个从根本上改写全村发展史的举动———推行“股田制”,即村民把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以入股的方式交给村委会,村委会再以委托经营的方式流转到宏福集团,用于发展二、三产业。这样,农民虽不直接经营土地,但每年都享受土地收益分红。具体做法是:将全村1600亩耕地全部量化到每个农民,人均占有面积即为土地承包权的基数。

  “企业的盈亏不影响农民的收益,也就是说,农民不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黄福水说,至于收取租金的标准,不用粮食产量的价值去换算,而是通过对企业效益的评估来确定,保证每年每亩土地租金不低于5000元。对尚未租出的土地,则由宏福集团按每年每亩500元的租金标准支付给村委会,充分保障了村民的利益。2006年,郑各庄村农民人均从土地中得到的回报达5026元,相当于自己承包经营时所得收入的十倍多。更让村民们想不到的是,通过“股田制”土地流转,二、三产业迅速成为郑各庄村的经济主体,创造了4000多个就业岗位,使本村700名劳动力全部成为产业工人,周边村的3000多群众也在这里找到了就业门路。

  1999年,宏福集团再次“石破天惊”,由集体所有制改为股份制。

  在产权改革过程中,黄福水煞费苦心,既要考虑到企业整体发展,又要照顾到村民的利益。当时,在企业转制中,为保护创业者的积极性,政策规定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可享有一定股份直至控股。按此规定,假如黄福水看重的是个人利益,他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将股份的60%划在自己名下。但是,黄福水没要这个待遇,而且在他的影响下,那些始终同他一起创业的人也都没要。事后黄福水说:“当初我要不是出于公心,不会有那么多人与我一同奋斗,村集体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样。我看重的是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那就是人心所向,志同道合。既然我选择了入党,群众也选择了我这个‘村官’,就要‘德为人先,利居人后’!索性大家都忘掉‘昨天’的事情,重新入股吧!”为了顺利进行产权改革,他请来专家,掰开揉碎了给大家讲股份制收益和风险,把宏福集团由集体所有制改造为股份制,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具体做法是:在确认村集体已融入企业中的资产数额的前提下,将企业总资产进行了股份量化。企业法人股占66.66%;村委会集体股占16.66%;其余的16.68%股份为自然人股,由村民自愿认购。企业、村委会和农民可按股份分红。企业法人股的红利用于企业扩大再发展;村委会集体股的红利则委托企业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维护的专项资金;自然人股的红利以现金形式兑付给持股人。目前,村民在企业占有的个人股份达1400万元,每年股份受益200多万元。

  昨天唤醒了前天的沉睡,为今天的雄浑奠定了基础,勾画出的是一幅更新的蓝图!

  今天的步伐迈向明天的辉煌

  2006年7月,宏福集团的新兴产业———温都水城开城营业,黄福水早在昨天就规划的“后天蓝图”在今天得以实现。这个北国水城的亮相,标志着宏福集团已经走过了原始积累的艰苦阶段。为郑各庄的下一步发展凝聚了人气,为集团可持续发展又铺开了一条新路。

  从1999年起,宏福集团逐渐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确立了以村委会确立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少,各种资源优势发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思想为指导,以引进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内容成立了宏福创业园,先后引进30几家高新技术企业,使其形成了以北京邮电大学“信息谷”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园,以修正药业为代表的生物工程园和北京“金万众”空调为代表的现代制造园。形成了集团向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002年宏福创业园被北京市农委列为京郊优秀乡镇工业园区之一。2005年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授予宏福集团最具生命力十大民营企业;2006年农业部授予宏福集团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黄福水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兴村富民百佳领军人物、中国乡镇企业十大经济人物、全国建设小康明星村镇带头人、中国2006大地之子———企业家回馈社会反哺家园年度人物。

  2005年末,郑各庄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6亿元,是2000年的5.07倍,经济纯收入8000万元,是2000年的4.7倍,总资产10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6.67倍。截至2006年底,郑各庄新村———宏福苑建成住宅面积56万平方米,全部采用温泉入户,新型地热采暖设备,98%村民住上了新楼房,村民生活上升到了一个新水平。而黄福水“请”村民上楼的前提是:免除物业费及其他杂费,逐步实现了村民的零待业,并建立了村内退休养老、医疗保险、教育补贴等福利保障制度体系。村民在集团下属企业量才上岗,解决了住楼容易养楼难的问题。村民按人口分配家家都有两、三套房,孩子未成年的就把多余的一套租出去,再加上手中有企业的股份,日子自然过得丰裕。这就是黄福水变农民为产业工人,再通过引导使他们变受益人为投资人的过程。昨天成为了过去,今天的日子逐渐富足,明天的规划今天来做,后天,村领导琢磨并拿出一个又一个的方案去论证并付诸实施。

  因势利导,知己知彼,科学探索,稳步发展是宏福集团常念的“经”,也是集团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概括,他们有胆子,拓路子,迈步子,为打造和谐社区,学习型企业矢志不逾。

  富了口袋,不能穷了脑袋,黄福水和党总支一班人深刻地理解到,教育是促进村民及企业员工素质提升的关键,为此他设立了宏福成人教育学院,对村民分批进行培训。办研究生班,对企业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培训。村委会制订了本村村民子弟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全程教育补贴制度,对村民子弟学费100%报销。黄福水本人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是位爱学习并坚持学习的人,每天早起晚睡是他多年的习惯,但无论多晚也要看当天的10多份党报和财经类报纸。在用人上黄福水特别注重唯才是举,早在刘洋在校时他就“瞄”上了这个人才,一次简短的谈话使这位视他“亦师,亦友,亦兄弟”的北航博士毅然选择了当时还未“做大”的宏福,并在黄福水的帮带下成了集团总经理。人格的魅力,人性的光辉,人缘的聚集不得不说是黄福水的过人之处。

  2006年7月,宏福集团的新兴产业———温都水城开城营业,黄福水早在昨天就规划的“后天蓝图”在今天得以实现。温都水城是利用郑各庄的水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打造的旅游休闲度假观光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亿元,历时3年,总体项目以平西王府为轴,水城国际酒店为门面,HI水空间水上嘉年华为核心,鲍鱼岛名人俱乐部和宏福活动中心为附翼,环村水系上的刚多拉唱响了新的赞歌。这个北国水城的亮相,使中外人士赞叹不已,这是温榆河水系上的又一大手笔,也标志着宏福集团已经走过了原始积累的艰苦阶段,传统产业为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招商引资使土地在合理使用、科学规划中发挥效益最大化。整合各种资源,发挥地利优势,打造人文、环保、观光旅游等第三产业成为了今天的首要任务。温都水城的打造为郑各庄的下一步发展凝聚了人气,解决了全村村民以及周边部分居民的就业,也带动了园区各企业的发展,撬动了四围地带的新商机,为集团可持续发展又铺开了一条新路。

  2006年亚裔小姐选美大赛、中韩模特大赛等国际赛事在温都水城举行轰动一时,2007年“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总决赛在温都水城隆重举行,2008年的奥运代表团目前有2个国家已经预付了定金。

  昨天“中戏”就看好郑各庄,今日果然落户温都水城。2006年水城开业前夕,中央戏剧学院就和宏福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把校园搬到了家门口。而对着园区、校区、休闲区、商业街的黄福水又在琢磨什么呢?

  后天把明天的道路照亮

  在宏福集团的“三五”规划中,黄福水明确指出:到2010年经济总量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即自有资产达20亿,销售收入20亿,上缴税金1个亿,实现企业和农村发展新宏图。

  这是黄福水经常说的一句话:今天的事情我在做,明天的规划已经有了,我只想后天的。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宏福集团的创始人,带领他的团队按照集团的一个又一个的“五年计划”扎实地实施推进着,又不断涌出新的规划方案修改完善着。早在2003年他在集团支柱企业“宏远机械施工公司”稳步发展的时候,就敏锐地觉察到该产业将来的饱和和微利趋势,于是,他根据自身优势,未雨绸缪,在着手打造科技园区和教育园区的基础上独资开发建造温都水城,把旅游观光,休闲养生产业做为了新的龙头。水城的初步成功并未让黄福水感到满足,他坦言道:投资8个亿,做得再好每年也只是2、3个亿的收入,要使集团效益翻番还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软件?电子?生物技术?如何涉及?如何规划并实施?在他脑子里飞速旋转着……

  在宏福集团的“三五”规划中,黄福水明确指出:到2010年经济总量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即自有资产达20亿,销售收入20亿,上缴税金1个亿,实现企业和农村发展新宏图。但就现在的情况看来,这个目标不仅仅是能实现,而且有超越的可能。

  2006年,宏福集团完成经济总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39.48%;创利1.3亿元,同比增长62.5%;上缴税金7000万元,同比增长112.1%。

  2007年,宏福集团在温都水城现有客房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将再投资一个多亿建造宏福大厦和湖湾酒店,增加1000套客房,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即可投入使用;和中央戏剧学院合作开发建设宏福影视基地首期工程,在文化传播产业方面逐步涉及并运作;投资建设温榆河生态走廊,在74亩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建造无土栽培、采摘、民族特色餐厅,来满足这块热土上越来越旺人气的需求,上述投资数亿元的项目即将在宏福社区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