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临江市“一村一品”成气候
——扩大规模 提升效益
在临江市六道沟镇夹皮沟村采访,那采割下来的黄烟一捆捆、一扎扎,鲜黄味香,惹人喜爱。放眼望去,那晾晒黄烟的烟架,铺天盖地,从各家的院子里一直铺展到山坡上,煞是壮观。近年来,夹皮沟黄烟名声更响,牌子更亮,不但省内的烟贩子准时到村收购,就连省外的客商也经常光顾,有的还带到了国外。村党支部书记张金昌高兴的说,是“一村一品”把黄烟打造成了“黄金叶”。到大量上市时,进村收黄烟的车南来北往,家家户户忙不过来。
近年来,临江市在不断加大结构调整中,推动“一村一品”上规模,增效益。桦树晚李、望江葡萄、黑松甜玉米、村姑大煎饼、长白山仙桃等一个个省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不断壮大,形成气候,涌现出“葡萄村”、“煎饼村”、“黄烟村”、“粉条村”、“蔬菜村”、“生态旅游村”等10多个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搞活了农村经济,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动力。
“一村一品”成气候,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关键。只有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才能激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临江市把“一村一品”当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夯实经济发展基础。临江市吊打村“村姑”牌大煎饼起步时只有十几盘鏊子加工生产。闹枝镇积极帮扶企业协调资金、扩建厂房、申请商标、规范生产、扩大规模。目前,村姑牌大煎饼加工能力大幅增长,加工能力比建厂初期翻了4番多,每天100多盘鏊子同时生产加工,产品远销北京、沈阳、大连等大都市,并成为当地群众馈赠亲友的首选商品。煎饼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当地自产的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作物就地转化、增值。过去犯愁销路的自产粮,现在全都卖给加工厂还不够。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彪哥”牌大煎饼,也打入各大超市,产品供不应求。
“一村一品”成气候,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黑松速冻甜玉米被省评为“无公害绿色食品”。为把这一群众喜爱的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相关部门引导企业走工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路子。目前,该企业已流转土地2000多亩,按照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模式,实现甜玉米产业化经营。同时,成立甜玉米生产合作社,组织村民联合起来闯市场。现在,农民按工厂化生产,企业按工厂化加工,田间变成了企业的“第一车间”,农民变成了“农业工人”。 今年,又扩建加工厂冷藏库1000平方米、生产车间260平方米。在甜玉米协会带动下,全市已有3个镇、5个村的农民集中发展甜玉米种植,受益农户1400户,使“一村一品”向“多村一品”、“一镇一品”发展。
“一村一品”成气候,促进了农业主导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农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临江市把长白山仙桃、中药材种植、山野菜家植。食用菌生产等特色种养业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培养发展,目前,中药材产业已发展五味子8383亩、红景天1100亩、黄芪1174亩、人参31987亩、其它中药材3356亩。食用菌种植面积1200亩,年产食用菌210万袋。2006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48亿元,农村总收入完成1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94元,增长10 %。
“一村一品”成气候,还为培养新型农民创造了条件。今年,临江市把培训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围绕当地推广的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项目,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外出学习考察、聘请专家讲课、组织交流互学等形式,提升农民,促使农民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从“农耕型”向“复合型”转变。目前,已专题培训村支部书记70人,乡村干部和致富骨干在省内外培训考察达到230人次,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2.2 万人次,使骨干农民至少掌握3-4门农业实用技术,普通农民至少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并无偿为农民提供科普读物1万余册,科技光碟500张,价值2万余元。临江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