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北京平谷区以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

日期: 2006-12-29 00:00 作者: 来源:北京城乡经济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在实践中找到有效的切入点,各地干部群众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平谷区以新民居建设为切入点,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业,在解决农民就业增收问题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产业,促使农民素质和文化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平谷区迈出的这一步,不仅为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让来此的人们更多地理解了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的含义。

  整合资源的平台

  平谷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的燕山脚下,这里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桃园。全区果树面积40多万亩,其中22万亩都是桃园。每年“五一”和“十一”,通往平谷的路上满是来参加“桃花节”和“采摘游”的各地游客,果品产业早已成为当地山区半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但是,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山区中也集中了全区绝大部分的经济落后村。“随着全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破解‘三农’难题,帮助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迫在眉睫。”平谷区委书记秦刚介绍,区里经过长时间的调研,把这条路选在了方兴未艾的乡村旅游上。

  平谷区生态环境良好,是第一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县”;作为京津唐三大城市居民短途旅游的理想选择地,平谷区有近3000万人的客源市场作依托。另外,农村有大量富余劳动力。“由于缺乏一个整合的平台,这些生产力要素一直没能形成现实生产力。”

  新民居建设是平谷区找到的平台

  确定这一步棋,平谷区委区政府有很深的考虑:如果按照传统招商引资建宾馆、饭店的老办法,只能是绝大部分利润被开发商赚走,以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和就业作用并不明显。如果对现有民居进行改造,全民搞旅游接待,农民成为兴办旅游的主体,获取吃、住、游、娱、购及服务等旅游各环节的利润,无疑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理想选择。

  新民居建设首批试点,平谷区选择了玻璃台、将军关、挂甲峪和南宅四个村。区里请来了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研究设计院等四家专业设计单位,分别对四个试点村进行规划,设计出13种新居户型,全部是二层结构的小别墅。

  联结一产三产的纽带

  四个试点村中,玻璃台村是最穷的。全村223口人,主要靠果树种植为生,人均年收入只有2750元。但这个小山村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周边可堪旅游的自然景点就有30多处,素有“小张家界”之称。

  旧村改造前,村里只有村民陶铸良一户搞起了乡村游,主要是因为没有经营条件。村民们都散居在台地之上,房子仅能够满足自住,连像样的砖瓦房都不多,哪里留得住客呢!如今,玻璃台村68户居民有67户建起了新居,建筑面积有150平方米和200平方米两种,比村民的原住房扩大了一倍还多。

  进入村口,便可以看到一幢幢褐底白墙的双层小楼,整齐地排列在那里。67户家家搞旅游,该去哪家好呢?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村里有统一的旅游接待中心,如果是第一次来,吃不准去哪家,可以通过村里接待中心来安排;如果你今天玩得很满意,下次来的时候也可以直接和这一家联系。“统一又分散的管理方式,既避免了恶性竞争,又保持了各家各户的特色经营。”

  接待条件变好了,来此参观、驻足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宋娜说:“2006年,村里仅旅游接待一项的收入就达到90多万元。到年底,突破100万没问题!”

  挂甲峪村也是一个典型深山区村,但在此前,他们早就借势北京市山区水利综合开发的机遇发展起来。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如今,村里又充分利用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与遍地果园绿满山的自然生态条件相结合,建成了高标准观光采摘园。村支部书记张朝起指着远山一栋栋生态新民居说:“现在我们的大桃已经获得了有机食品转换认证,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田园风光,还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把我们这里生产的有机大桃带回家。”

  农旅结合、果旅互促的发展思路,让挂甲峪农民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06年,全村的旅游收入达到150多万元。张朝起满怀信心地说:“通过新民居建设,我们已经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就是以旅游为龙头,带动综合产业的发展。现在,新村二期工程已经开工,明年我们旅游收入肯定可以翻一番!”

  是生活住房也是生产资料

  盖房子,对农民来说是一件大事。4个试点村一期工程就有305户,面积最小的也有128平方米,建设成本就要十几万元。钱从哪里来?尤其是像玻璃台这样的穷村。

  为了真正突出“旅游富民”的特点,让贫穷的农民也能获得发展的机会。平谷区采取了政府扶持和农民出资相结合的方式:政府负责试点村的各项规划设计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和各项服务管理费,农户则承担房屋建设费,由农户直接出资和贷款解决。需要贷款,由区政府以财政资金作担保,农户逐年以经营收益所得还本付息,年利率5.76%。

  除了利率相对较低,农户贷款建房和城里人贷款买房别无二致。但这种消费方式却让不少农民心里没底。

  将军关村村民刘怀明家的新居有210平方米,造价20多万元。他家本不在将军关一期工程范围内,这栋楼原属于他的弟弟———优先照顾的泥石流搬迁户。可弟弟一听说要贷款就打了退堂鼓,宁可买下刘怀明的旧房子,把购买权让了出来。“买这栋楼要掏出全部积蓄,再贷款10万元,每年的利息就要几千元。说实话,我心里也打鼓。”刘怀明说。不过,他决定闯一闯,“这不是买房住,是投资做生意。”

  正是这一“投资”的理念使平谷的新民居建设有了别样的内涵。2005年秋,刘怀明刚住进新居就赶上国庆节,七天长假纯收入2万元!这下,他彻底放了心,原本在外经营的小生意也不做了,雇了4个厨师,两个服务员,一门心思经营起了旅游。

  不久前,刘怀明已经把全部本金一次还清。与他同时还款的还有11户新民居住户,还款总额达80万元。将军关村村委会副主任蔡希华介绍,即使是新民居住户里收入最少的,这一年保守收入也有两三万元,8年还清贷款不成问题。

  带动全局的活棋

  平谷区的新民居建设从2004年开始启动,已经显现出初步的效益,不过,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人担心———

  建新村是不是大拆大建?这房子究竟能不能建起来?建起来农民是否住得起?农民借的钱将来不还怎么办?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些担忧显然都是多余的。为了保障农民的经营效益,降低风险。平谷区委区政府努力为他们搞好各项服务,不仅为农民规划设计好了新居,还请来专业人士为农民经营乡村旅游进行培训,炒菜、礼仪、服务、住宿都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区里农业、旅游、妇联等有关部门联动为其发展出谋划策,连餐券设计这样细节的事情都为之考虑周全。

  一些试点村,在帮助农户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积极整合当地资源,寻求多种旅游富民的途径。玻璃台村宋娜说,玻璃台村准备对周围的旅游景点进行深度开发,以此获得的利润可以用来帮助一些经营能力差的农户先还付贷款。不过并不代表他们可以不还。

  通过新民居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使村里的村容村貌为之一新,更带来村民素质和文明程度的大幅提升。“农民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开阔了眼界,也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观念。大家见面时笑容多了,扯皮争斗的事少了,没什么日子比这更让人舒心。”一个村民笑着说。

  “路子究竟对不对,事情做的好不好,我们还是有信心的。”采访时,区里许多工作人员表示出对未来的极大期待,他们着重强调一点:“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建新村,我们的新村建设也不仅仅是盖新房,而是着眼全局的整体发展。”(摘自:平谷区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