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产业化助推江源新农村建设

日期: 2006-11-24 00:00 作者: 来源:吉林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江源区围绕开发提升新产业,规划建设新村镇,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旧体制,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共农联动的新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在巩固壮大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在工业企业、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民主政治等方面的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工业项目建设力度大效果好,全区农民增收近亿元。经济发展是解决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树立农村健康文明新风尚、推进农村民主政治、提高农民生质量的根本性问题。江源利用本的特有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了一批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工业企业项目的建成投产,质资源得到进一步利用,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在新农村建设上,江源区通过招商引资和社会融资,充分发挥民营资本的作用,建成了一批较大的工业企业项目。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就有8个。到目前,已经完成投资3.2亿万元。江源区鸿源瓷业有限公司投资3500万元的欧式高级瓷瓦生产线,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已于10月1日正式点火试生产。该企业的落户,不但是当地页岩土陶瓷产业上了一个新台阶,还直接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企业达产生效后预计年实现利税超千万元。落户在三岔子镇爱林村的白山市玉香园冷冻食品厂,2006年累计完成投资1000万元 ,带动爱林村发展订单农业1500亩,完成青储鲜玉米600万棒,为当地农民增收200多万元。石人镇林子头村微晶石新型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是以本村农民直接入股的方式组建起来的新型股份制企业,由村民直接参业管理,收益全部分配给股民。通过企业的带动,江源区今年已经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7640人,直接增加农民非工资性收入近亿元。

  立足实际,做强农业产业化。在产业发展上,各试点村镇依托有利条件,利用当的资源,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多村一业 ”,重点开发食用菌、中药材、山珍野果、精品牧业、蔬菜五大主导产业板块,借助市场手段,逐步调高、调优、调特农业结构,有效促进农民增收。3年砟子镇八宝村成立了食用菌协会,经过几年的努力,生产的黑木耳已经获得国家“AA”级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种植规模从200的十几户 300万袋发展到今年的46户850万袋。全村从事黑木耳产业的人员达到1300多人。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仅黑木耳一项就增加了3000多元。本村的富余劳动力难以满足日常管理和采收的需求,位于周边的厂矿下岗工人也在该村找到了劳动岗位。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已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其中规模以上的就有8家;建设各类生产基地36个,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有7个。新型经济合作组织逐步壮大,全区拥有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32个,带动农户4000余户,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积极争取搞好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各级试点村镇一“村容整洁”为目标,围绕抓好“六通”、“五建 ”、“四化”、“三改”。重点解决通自来水、通信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等问题。省级试点村镇在治理村庄“脏、乱、差”,加强村庄绿化、美化、硬化和卫生管理,搞好围墙院落建设,解决人畜混居、垃圾污水等污染生活环境等问题上,分别通过争取各方支援、部门帮扶、村镇自筹资金、村民投工投劳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目前,已累计投入2.33亿元,修建了10余条乡村公路及72.1千米;新建校舍3800平方米,人畜饮水4处,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

  江源着力改善农村能源结构。通过实施“农村沼气池国债项目” 工程,充分发挥项目带动作用。今年引进模具15套,采取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有力措施,本着“建一个,成一个,产气一个” 的原则,全面开展建设。目前,全区沼气使用户已达883个,有效改善了农村能源结构。在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中,江源根据本地生产生活实际,全面推广以使用沼气为增收点的“四位一体”日光温室大棚新模式,即提供能源的沼气池、畜禽养殖舍、卫生厕所、温室大棚,同步建设同步使用,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红石村、林子头村、小河口村、育林新村、森工村等村的日光温室已发展到100多户,户年均收入近2万元。

  (江源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