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山东省临沂市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日期: 2006-11-06 09:23 作者: 于洪光 广阔 恒赛 宝云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在地处沂蒙山区的山东省郯城县沙墩镇尚庄村,年近七旬的周荣光老人最近“碰”上了一件乐心事———村里一家柳编企业聘他到厂里给柳条筐“吊里子”,每天按时上下班,按月发400元的工资。这位和土坷拉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汉,满心的喜悦都挂在了脸上。说起自己的心情,老人套用了从电视上学来的一句话:“柳条筐都产业了,以后俺也和‘公家人’一样领工资了。”

  农业产业化,临沂市的农民对这个词可不陌生。从最初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到“企业+基地+农户”,再到现在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基地”,农业产业化在临沂已经推进了十多年。如今,临沂已经建起了17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12132家农民合作组织,建成了320个、200多万亩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金链条”已经初步形成。

  谈起临沂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发展,临沂市委书记李群说,我们体会,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起着“龙头”作用,其发展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的水平。

  龙头企业,“蛋糕”越做越大

  借助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临沂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认真规划,立足区域特色,从立项、融资、用地、税收等方面对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广开“绿灯”。

  从2002年起,临沂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都要拿出近千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各金融机构也不断为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添薪加柴,龙头企业“蛋糕”越做越大,龙头带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临沂金锣集团,几年前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型乡办冷藏厂,近几年在政府扶持下迅速扩大规模,成为集良种繁育、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2004年销售收入超过100多亿元,带动基地和社会养殖户达60多万户。

  在“天下杞柳第一镇”———郯城县沙墩镇,8家白柳工艺品骨干企业在政府“说合”下联手成立了山东新伊甸集团,年产值达2.2亿元,带动当地杞柳种植2.5万亩,从业人员2万多人,实现了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双赢。

  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壮大起来的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水平日趋规范提高,逐步向现代企业迈进。山东青援食品有限公司从乡镇小厂起步,狠抓质量管理入手,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完善产业链,产品辐射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逐步成长为“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中国食品工业优秀食品龙头企业”,成为沂蒙老区的一颗企业明珠。

  与“金锣”、“青援”一样,平邑罐头、沂水食品、苍山蔬菜等也蓬勃发展起来。目前,临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已达1241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735.8亿元,出口创汇10.7亿美元;带动基地面积718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7.6%;带动农户180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69.5%。龙头企业犹如一艘艘威武旗舰,带动临沂农业向着更美好的目标远航。

  合作组织,“共赢”深入人心

  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很难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更大突破。在调研基础上,临沂确定,把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为此,市里确立了“党政引导、农户为主、多方参与、多样合作、自愿结合、民主管理”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农民合作组织和各类农业生产协会建设,引导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生产链条,实现政府、协会、农村、农户多方“共赢”。

  农民抱团闯市场,发展路子越走越宽阔。蒙阴县蒙阴镇马家花园村素有养鸡传统,但“各扫门前雪”的小农意识,使这一产业一直难得突破。养殖能人刘文友挑头成立了文友家禽养殖合作社,从鸡苗引进、疫病防治、饲料配比直到成鸡出售,实行一条龙服务,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收入,规避了市场风险。目前,文友家禽养殖合作社社员已达320人,发展养殖大棚350多个,年销售成鸡近500万只,年创产值7000万元。文友家禽养殖合作社,两三年时间发展成了令人刮目的“养殖航母”。

  “共赢”,使临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借助合作组织,入社农民聚沙成塔,个体优势转化成了规模优势,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进而形成了品牌,赢得了市场。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框架内,合作社、企业和农户等各个方面实现了互补互助、共同发展。

  由周围乡镇的1.82万农户自愿联合成立的苍山县艾曲蔬菜合作社,拥有一个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每天销售蔬菜150万公斤,年创收300多万元。近三年来,该合作社出资760余万元为10个村修建了生产路,同时资助了许多公益事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目前,临沂市已经建成了12132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达149万人,吸引和带动农户128万户,年销售农产品324万吨,经营服务总收入59亿元,入社农民年均增收1629元。一些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延伸到加工业、服务业,呈现出合作主体多元化、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逐步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生产基地,“绿色”引领时尚

  近年来,临沂建立“绿色型”、“环保型”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打造“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在农业标准化道路上同样迈出了一大步。

  按照“有标用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临沂市组织制定了20多项无公害果、茶、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建成了临沂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6个县区农产品检测检验站,建成了以市农业检测中心为龙头,以区域性检测中心为补充,以县区检测站为骨干,以基地、市场、企业检测室为基础,覆盖全市、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检测网络。

  如今,“菜篮子”产品已成为临沂打造“沂蒙山”品牌的亮点。在宣传、发动、培训的基础上,临沂建成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324处、318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苍山蔬菜、临沭杞柳、郯城银杏、平邑金银花等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品牌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成为当地出口创汇拳头产品。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申报认证,着力创建名牌农产品。目前临沂已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19项,基地面积83.7万亩,年产量200多万吨;命名了300多个市级名优特色产品,注册农产品商标300余个。

  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临沂农业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3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都增长13%以上,2005年达3601元,同比增长14%。今年1至8月份,临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26元,同比增长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