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于洪区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近几年,该区以“建工业化新于洪,创城市化示范区”为总体目标,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保障制度等诸多方面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坚持“工业立区“发展战略
该区在沈辽路、沈新路两大工业走廊上,利用零散闲置土地建立工业园区,发展板块经济,先后规划建设了东北家具集散中心、于洪五金、沙岭服装、大潘彰驿化工等六大产业集群,总规划面积达29平方公里,已经利用3.5平方公里。这些产业园区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极佳的商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平台,为统筹城乡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和空间,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仅家具和五金两个产业园区进驻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50多户。在发展板块经济中,该区既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注重发展服装、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得到有效拓展。目前,在这些企业就业的人员达5万人之多,其中有一半多是从本地区农业上分离出来的农民。随着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承接更多的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农民。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为推动农业由粗放低效型经营向集约高效化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该区开工建设农业园区、富民经济小区、龙头企业项目89个,总投资5亿多元。
二、加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平台,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先决条件。该区通过加大与沈阳中心城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对接力度,接受并放大了母城的拉动力和辐射力。
近几年来,该区在城市基础设施上投入12.5亿元,用作市里的城建项目配套资金或区内城建项目资金,重点建设道路、桥梁、水煤电管网等基础设施。其中修建与母城主干道贯通的公铁立交桥5座,改造近郊街路34条47.13公里,铺设排水管线85.3公里。中远郊乡村路网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公路总里程达44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63.8公里/百平方公里,114个村实现“村村通油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在区内大量摆放工业项目莫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境外、域外投资者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1.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5倍;直接利用外资4.51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3.2倍。城乡基础设施的对接,加快了该区融人母城的进程。目前,在该区正形成一条约5公里宽的环绕母城的半月型新兴都市带,这条都市带建设水准高,有十几个大型中高档社区,有在建的丁香湖等大型生态景观设施。一经建设完成,就直接融人了母城大都市圈。伴随着的是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有37个村已经或正在变成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在这条新兴都市带上居住的人口达43万人(含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户籍人口),仅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就达8万人。
城乡基础设施对接使该区具备了从整体上经营城乡资产的条件,这种对接提升了城郊的级差地租,为城乡统筹发展积累了更充裕的资金。
三、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就是要逐步消除城乡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差异,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
近几年来,该区在加大区财政投入的同时,汇聚多方资本,为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必备的资金保障,使农村地区在环境、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均取得全面发展和重大突破。
1、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实施“百村整治工程”,在农村配置治污设施,开展以改路、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着力建设一批村美、户富、班子强的示范村。今年上半年,仅彰驿地区水质改造工程就与市里共同投入2300万元,使19个村的3万居民喝上了“放心水”。
2、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对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胆改革,由以往的“两级办学,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为“以区为主.垂直管理”的新体制,区里接管了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减轻了农村乡镇的负担,为此,每年增加区财政支出近2000万元,在全省开创了“垂直管理”的先河。在强化基础教育的同时,为适应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该区还全面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广泛开展科技下乡支农活动。
3、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着力健全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室的建设,并在财政上予以倾斜。近几年来该区已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医疗基础设施改造和医疗设备的更新,逐步满足了农民日常医疗、保健和农村防疫灭病的需要。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参保工作已经在该区农村全面展开,参合率达90.79%,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4、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结合“建设区域大文化,争创文化先进区”活动,该区加大了农村文化设施投入。改造建设了区里和部分乡镇街的文化设施,如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图书馆、文化馆等.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活动,通过广场文化、文化大篷车、送电影下乡等多种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了整个农村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
5、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上,经过认真筹划、精心运作,该区在北陵街道沙河子村和陵东街道上岗子村等地区试行了股份合作制,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转变为股份分红权,对村级集体资产的收益享有分配权,不仅失地农民得到了应有的补偿,有了稳定的收人,而且在发展工业、商业和农业产业化上走出了新路子,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相关新闻
- 凝心聚力建设富裕新农村---鄄城县彭楼镇王堂村新农村建设轨迹白描 2018-09-25
- 惠南镇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 201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