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七台河市勃利镇全胜村新农村新面貌

日期: 2006-10-20 00:00 作者: 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走进勃利镇全胜村,你会惊讶眼前的迷人景色。四通八达的白色路面,非常醒目标致的道路指示牌,路边随风飘动的绿柳,宽阔的文化广场,如果不是路边砖瓦房的映衬,你一定认为是走进了城市的某个小区。一位悠闲散步的老人高兴地说:我活了70多岁也算赶上好时候了。一位爽快的中年妇女接过话茬儿说:春天,我们村里来了很多车,听说市里、县里来了很多当官的,市里有个姓郑的书记来了,他们在村里边走边比划,说是给村里修水泥路,当时很多村民还不信不曾想,现在都变成现实了。

  自从七台河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各帮建单位按照《七台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真心帮建,服务到位。全市各帮建 单位共落实帮建项目4类,帮建资金642.2万元,用于修路、改水、改厕、建卫  生室等;送科技、信息到位,及时向农民送技术、送致富信息,各单位、各部门累计送信1200多条,送技术200余项,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落实了惠农、利农政策,把中央的惠农政策宣传到农户家中,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周密部署、强化落实,大力推进农村政治、经济、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市部分村屯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按照优质、高效、特色、生态要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全市农业产业构趋于合理。今年全市总播种面积227.06万亩,比上年增加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84.84万亩,经济作物面积42.22万亩,粮经结构比由上年的84:16调整为81:19。种植结构调整实现了新突破。玉米种植面达到63.5万亩,增加17.5万亩,增长36%:水稻面积达到25.96万亩,增长5.7%;大豆种植面积下调幅度首次下降到100万亩以内,面积为90.49万亩,比上年减少14.7%。各试点村的结构调整效果尤为显著,其中勃利镇全胜村蔬菜面积比上年增长30%,抢垦乡吉祥村的小辣椒、毛葱、大蒜三种作物合计栽种面积达到2100亩,比上年增长40%,形成了“三辣”专业村.

  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畜产品出栏量猛增。截止6月末统计,肉牛和黄牛出栏6.15万头,同比增长23.7%;生猪出栏24.41万头,同比增长22.6%;山绵羊出栏7.40万只,同比增长27.8%;禽出栏477.31万只,同比增长30.8%。出栏量的增加,直接拉动畜产品产量的增加。今年上半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37419吨,同比增长20.0%。可繁母畜群存栏量平稳增长,保持着发展后劲。可繁母牛存栏7.18万头,同比增长3.9%;可繁母猪存栏3.05万头,同比增长9.17%;可繁育母羊存栏12.5万只,同比增长2.4%;肉用种鸡存栏同比增长14.4%。市里加大了对养猪专业户的扶持力度,使生猪繁育体系未受到实质性的损害,为下半年及今后几年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市各类养殖专业户达4648户,其中,规模大户1048户,养殖专业村发展到81个,上半年新辟建专业养殖小区9个,全市专业养殖小区总数达到90个。

  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建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全市重点龙头企业已经达到31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l户、省级龙头企业5户、市级龙头企业25户,形成了优质粮食、经济作物、养殖业等生产基地。通过企业群的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达到120万亩,辐射农户5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2.8%和24%。总投资8500万元的大森林冷冻食品集团已进入生产阶段,现日加工肉鸡1万余只;山东蓝裕集团已进入生产调试阶段。围绕产业化发展,加快了专业行业协会发展。全市各类中介组织达到263家,带动农户1.6万户,分别比上年增加了4家和500户。订单面积达到100万亩,比上年增长了26.6%,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45%。

  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大显效

  乡村道路得到改善。全市25个试点村全部纳入到通村公路建设中,落实通村公路42条,路线总里程为206.52公里,通乡公路6条,总里程42.3公里,先期确定的18个省市级试点村村内道路建设全部进入施工阶段,进展顺利,试点村村内道路总里程为79.6公里,现已全部完工。

  村屯绿化面积不断增加。全市20个省市级试点村的村屯绿化工作全部完成,共栽种杨树7万株,柳树2万株,绿化面积达到900多亩。  农民洗浴难问题得到解决。全市已有16个试点村完成了浴池建设,今年前山、立新等村又投资8万元,新建了浴池,解决了部分农民洗浴难问题。

  改厕力度不断加大。茄子河区、桃山区有7个村共投资101.3万元,为1220户农民建造了标准化的卫生厕所,勃利县兴耕村新建厕所240个。

  农民饮水条件得到改善。茄子河区、桃山区7个村共投资23万元改造了陈旧自来水管网,使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95%以上;勃利县兴耕村、吉祥村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预计今年各试点村可全部解决农户吃水难问题。勃利县双河、大四站两个试点镇重点解决了主干道路排水问题,做到了路面清洁,使镇内环境达到了净化标准,实现了镇容整洁。

  农田基本建设得到加强。勃利县忠义村和兴耕村今年共新打21眼灌溉机井,把2100亩低产田改造成了高产稳产田。

  基层民主建设大加强

  通过新农村建设,依法健全和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普遍设立了公示栏和公示板,定期公开政务、村务和财务。通过规范“合同化、契约化”管理,依法理顺了农村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试点村实现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村里重大事情的决策已由过去支部书记里里外外“一把手”的行为模式向依法责权定位的工作方法转变。在新农村建设中,对每项事情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发展全过程都进行公开。通过开展以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保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事业步伐大迈进

  农村教育发展步伐加快。教育、教学设施不断改善,全市基本消灭了中小学危房,农村中小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全市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在农村初中广泛开展了“绿色证书”教育,使回乡青年至少掌握了一项实用技术。

  农村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0.2%以上。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了乡村疾病预防控制网络。10个试点村建成了村卫生所、妇幼保健站,大大缓解了农民看病难题。

  试点村文化、体育事业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加快了文化体育广场建设步伐,前山、富强、立新、红光、全胜、青峰、兴隆、忠义、兴农、兴耕10个村完成了农民文化广场建设,配置了体育健身设备完善了文化活动室,同时配套建成了畜牧站。加快了有线电视发展步伐,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77.3%,入户率达93%以上。后起之秀的中心河乡中心河村,新建了两层的商贸楼,规范的农贸大市场气势非凡,修建了文化广场,购置了4万余元的健身器材,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健身活动。

  “村企共建、以城带乡”工程大发展

  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经济基础雄淳的优势,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全市现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企业21户,其中大型以上企业12户。通过政府牵线搭桥,21户企业分别与全胜、红光、红鲜等12个村结成了帮建对子,并给予了帮建村大力扶持。七煤集团公司出资50万元资金帮助全胜村修建了3公里长的村内白色路面,同时解决了300户人户涵桥,并改厕300个。村党支部书记杨冬介绍说,在修建村路过程中,拆迁了很多村民的仓房、圈舍,没有一户因此讨价要钱的。昌峰煤矿帮助红光村修建了500米长的白色路面;隆鹏公司帮助红鲜村建成了集餐饮民族风情于一体的特色朝鲜族风情园;市、县的卫生、教育、建行、交通等部门共出资13万元帮助永丰村修建通村公路、办公室和文化广场,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充分发挥村域内小型企业多的优势,实施村企共建。我市现有行政村220个,其中76个村域内或临近有企业,46个村域内有小煤矿,小煤矿总数266个。按照“自愿共建、就近组织、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全市有105个村分别与232户企业结成了共建对子,其中:茄子河区57个行政村分别与137户企业结成了共建对子,新兴区12个村与78户企业结成了对子。企业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帮助村集体及农户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村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积极配合村委会搞好道路、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村屯清运垃圾,协助村屯搞美化、绿化工作;优先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今年上半年,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资金300多万元,整修道路50多公里。

  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牵动作用,促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31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龙头企业5户,这些企业通过订单形式,与农村、农户建立了利益共同体,初步形成了大豆、玉米、水稻、猪、禽等主要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形成了烤烟、万寿菊、高油大豆、绿色水稻、优质蔬菜、自瓜等六类特色品种种植基地,基地面积达到70万亩。

  为企业输送农民工,加速劳动力城内转移。我市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8.19万人。一方面紧紧依靠七台河市职业学院和各类培训学校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在基层开展技能培训,使农民有一技之长,增强择业和就业能力;第三是强化了信息服务,市、区(县)建立起了劳动力资源库、企业用工需求库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网,搭建了企业与农民求职的信息平台,促进了劳动力转移的步伐。目前,全市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19万人,实现收入1.5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3%和3.6%。其中新兴区红旗镇现有劳动力8200人,有4300人从事非农产业。吉伟焦化公司吸收中心河和新兴两个村80%的劳动力,农民实现了转移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