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特色产业担起秦安新农村建设主角

日期: 2006-09-21 00:00 作者: 宋振峰 来源:甘肃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林果业、小商品,这两件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现在成了秦安农民心目中紧密相连的“当家宝”。就像当年的货郎担养家糊口一样,经过精心培育和呵护的特色产业,也犹如一根扁担,一头挑着林果业,一头担起小商品,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左膀右臂”。由此,一把把票子源源不断地流进了农民的“钱袋子”。

  秦安山秃,水缺,土瘦。长期以来,农民“半年庄稼半年跑,半年不跑吃不饱”,纷纷加入货郎大军。他们肩负一担货物,在本县或周边地区走村串巷,但只能是小打小闹,出门跑外一担货,回家挑来一担粮,无法让农民真正富起来。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秦安人加快了产业发展的步伐,他们向内瞅准了林果业,对外瞄向了小商品,让农民从贫瘠的土地中突围出来,也使“货郎担”们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8月初,站在秦安县刘坪乡万亩无公害桃园基地最高处俯瞰,如海的桃树染绿了4座山梁。县林业局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的桃子品种年年更新换代,还应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杀虫,使水果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科技的支撑,让秦安桃子赛似仙桃。而4300余座气调库和简易果窖,2500多名果品运销经纪人,更让林果业贮藏增值,远销四海。一系列的努力,使秦安成了“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林果产业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现在,秦安果椒达到54.4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一半,人均1.1亩;果椒收入达2.65亿元,人均520元,占了农民收入的三成多。

  如果说林果业让秦安农民不离土地、站在家门口致了富,经营小商品业,则使许多农民放下锄头、跳进商海,在转变身份的同时,鼓起了腰包。建于1988年的秦安小商品市场,成了他们大展身手的舞台。在这里,农民们批发着各类小商品,从当货郎担的“半农半商”,到弃农坐地经商。

  随着商潮风起云涌,这两年来,秦安县全面改造提升小商品市场,上马了小商品市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先后新建、续建了成纪商厦、景园品牌服饰城等9处中高档市场。目前,秦安县各类商品市场有36处,个体经营户6300户,从业人员1.8万人,年成交额达8.3亿元。仅小商品市场年缴税费就达828万元。在这些市场的辐射下,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10余万人告别贫困,走向富裕。 (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