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兴凯湖村:描绘新农村建设美好画卷

日期: 2006-08-23 00:00 作者: 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描绘的美好蓝图。在风光秀美的大小兴凯湖畔,有一个占地30平方公里的村落---兴凯湖村,他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的目标和要求,因地制宜,紧紧围绕依湖、傍湿、毗俄的优势,做起增收致富的大文章,村民收入节节攀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社会风气不断好转……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中的试点村。

  发展生产:村民迈上致富路

  这个村党委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是让村民富起来。那么,一个靠农业和打鱼为主的乡村,怎样“乘风破浪”,引领村民走上富裕路呢?

  村委班子利用农闲时节,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好“三农”问题等一系列支农惠农重大方针政策及相关措施,反复参观外村和省内外的先进经验。真正体会到思路新、土生金的深刻内涵。

  他们今年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市旅游局投资5万元,为这个村购买了40根涵管,村里广大干群集资挖用水渠5000多米,使全村旱改水田500多亩,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全部采用高产早熟优良品种、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使农作物长势喜人。市旅游局还帮助指导该村种了5亩科学试验田。这个村农民今年还购买了三轮、四轮等中小型农机具50多台,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水平。他们还积极发展畜牧生产,有100多户农民从事养狐貉,现饲养狐貉达2万多只,饲养鸡鸭鹅1万多只,饲养猪羊5000多头/只。肖永平饲养狐貉已有4年之久,由最初的20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300多只。当记者问及他今年的收入和今后的打算时,他说:他现在饲养的是乌苏里貉和蓝狐,今年纯收入能达到5万元。要改良狐的品种,引进银狐和芬兰二代狐,数量达500只,扩大貉群,达千余只,争取年纯收入达到10万元。

  目前,由市旅游局投资2万元帮助筹建的村文化图书阅览室,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还请来农技专家为村民传经送宝。

  生态环境:旅游休闲好去处

  每到节假日,绿树葱葱的兴凯湖畔,令众多游客流连忘返;青草萋萋的兴凯湖湿地,让都市人赏心悦目。这个村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带领村民致富的一着妙棋。适时打出了“巧嫂”家庭旅馆这块招牌,更使兴凯湖村远近闻名。

  村党支部书记潘国庆与村干部挨家挨户宣传政策,听取意见,得到广大村民的支持。兴凯湖乡政府帮助建立了“农家游”宣传牌板20多块,印制了兴凯湖信息小报2万份,为农民印发了促销名片1万张。现在,有50个农户开办了农家乐旅游家庭宾馆,乡里免费为32家农家院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玉霞巧嫂农家院,从今年7月初开始营业以来,每天接待游客200余人次,收入相当可观。看到眼前这样的好日子,玉霞嫂逢人便说,这都是村班子不断为自己铺平致富道路的结果。如今的农家院里飘来了农家饭菜的香气,客人来往时的喜气,主妇接待的客气,人流带来的财气。地缘的优势一下子兑现成了“黄金”。今年上半年全村先后接待旅游者2000多人次,增加收入30多万元,平均每户增收2万元。还有40户农民正在备料和施工盖标准化农家旅游宾馆。同时,全村有100户从事剪纸、草苇编织品、布艺编织品等旅游产品加工及鱼虾等水产品捕捞和深加工,并建立了1处旅游用品商店,每天来此购买旅游商品的人络绎不绝。游客王家红拿着刺绣包对记者说:“到兴凯湖来,挺高兴的,你看这个多漂亮啊,买回去当纪念品,挺有意义的。”

  阳光工程:干群一心谋发展

  村委会主任李文明说,村里富了,就可以给村民办更多的实事,水泥路、砂石路、地下渠道、田间道路等工程可以一一上马。

  “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在兴凯湖村这不是梦想,也不是空话,现在已修起1条3.7公里通村水泥路,28条砂石路已由村民自筹资金铺垫完毕;打了2眼深水井,使70%农户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农村信息网络服务站已建成;80%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兴凯湖村呈现出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农村景象。

  展望未来,兴凯湖人激情澎湃,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抓住机遇,他们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大踏步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