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辽阳市开发新能源建设新农村

日期: 2006-07-20 00:00 作者: 来源:辽宁金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中华环保世纪行在辽阳”

  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节约型社会、创建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十五”以来,辽阳市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稳步发展,全市新建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四位一体、一池三改)2700户,累计5190户;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连灶(吊炕)28000户,累计55000户;被动式太阳房25000平方米,累计45000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22000平方米,累计210000平方米;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6处。

  通过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全市共建蔬菜大棚93万平方米,年向市场提供优质反季蔬菜210万公斤;出栏生猪约2万头;产沼气150万立方米,提供优质有机肥(沼肥)8万多立方米,增加农民纯收入1000多万元。开发节能炕连灶年节约薪柴6930万公斤,相当于3460吨标准煤。

  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文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成果已受到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肯定,颇受农民欢迎。如今,住太阳能房、睡“吊炕”、洗太阳能热水澡、经营“四位一体”已成为辽阳市农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营造美好生态家园的典型模式。

  近日,“中华环保世纪行在辽阳”宣传活动记者采访团,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建“四位一体” 创生态家园

  “四位一体”是在农户庭院和田园内建日光温室,在温室的一端地下建沼气池,在沼气池上建畜舍和厕所,温室内种植蔬菜或水果,畜禽粪便进沼气池生产沼气,沼气作燃料,用于照明、烧菜做饭,沼渣、沼液可用作肥料,沼液还可用于浸种,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具有产气积肥同步,能源物流良性循环功能,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一项技术措施。

  近日,采访团来到了灯塔市佟二堡特区的亮子口村,这里在建设“四位一体”上尝到了甜头。

  村领导告诉记者,该村耕地面积2578亩(其中水田700亩),总人口1428人,农户440户。是我市西部平原上一个典型的种植、养殖专业村。现有肉牛存栏1200头、奶牛400头、生猪1600头,养殖专业户达70多户。

  随着该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农民人均收入已达5000元。但是有两个突出矛盾摆在全村面前:一是由于养殖业的发展,粪便得不到及时处理,严重污染环境;二是大量秸秆转化为饲料,燃料紧张,从而制约该村种养业进一步发展。

  近两年来,在省、市能源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亮子口村开展了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首先在养殖专业户进行“四位一体”或“一池三改”建设。以沼气为纽带,带动改厕、改厨、改圈。经过努力,全村共建成70个模式户。养殖专业户基本都建起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或“一池三改”,全部验收达标,并发挥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变废为宝,解决污染。过去大量的人畜粪便露天堆放,不仅污染环境,同时也使人畜患病的几率增加。修建沼气池后,不仅从根本上杜绝了上述情况的发生,也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二是增收节支,致富农民。以一户为单位,每个沼气池建一个猪舍,一次可养猪12头左右,每年可养二批。以一头猪利润150元计算,全年收入可达3600元;用沼气代替液化气,每户每年可节省4罐液化气,节约开支280元(每瓶液化气为70元),养殖和节能一户增收约4000元。三是综合利用,提高效益。在节能的同时,大搞沼气的综合利用,用沼液浸种,可激发种子体内酶的活动,提高种子发芽率、成苗率,培育出抗逆性极强的壮苗。水稻沼液浸种,插秧后表现缓苗快,分蘖多,成穗率高,少病害,增产增收,是一种简单易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技术。亮子口村还是个育菜苗的专业村。茄秧、西红柿秧、辣椒苗使用沼渣沼液后,不仅苗齐,而且苗壮,利用房前、屋后约100平方米拱棚,春季收入1000元是很平常的事,这对于普通农户来说是个不小的收入。

  7月12日,采访团记者再次来到了坐落于沈大高速公路58公里处的灯塔市西马峰镇的辽阳新特现代农业园。

  据园主章振波介绍,这里占地1万亩,是一个集科研、示范、推广及产、加、销一条龙的新型农业产业集团。2002年,园区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003年被省政府评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集团蔬菜生产区有温室大棚42栋,于2004年将其中20栋改造成“四位一体”技术。温室内养猪1000多头,猪的粪便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渣和沼液全部作为肥料应用到了绿色和有机食品蔬菜的种植中去,物流、能流循环,种植、养殖并举,达到了建设的预期效果。

  在谈到“四位一体”的受益时,章振波告诉记者:一是提高了园区的科技含量,使原始种植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了一步。蔬菜生产以使用沼肥为主,蔬菜通过根部淋浇和叶面喷施,提高了蔬菜质量和产量,使所产蔬菜不用化肥,达到了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准。二是节约能源。所产的沼气,作为廉价的、稳定的能源,既可以照明,又可以替代大同煤用以暖棚加温,节约了煤气资源和电力资源,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三是环保。以往种植过程中,产生的秸秆无处放置,只好堆放到园区外部的排水沟中,不美观,时间一长,秸秆腐烂发酵,污染环境。而“四位一体”沼气池的建成,把作物秸秆和猪粪便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进入沼气池变废为宝,生产的沼气作为生活用能,沼渣、沼液作为肥料用于蔬菜生产,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良性循环体系。

  采访团记者通过调查采访深深体会到,在农村发展庭院经济,农村能源“四位一体”是最有效的途径,“四位一体”不但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改善生态环境,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随着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的普及应用,“四位一体”的综合利用将会越来越被农民所认同。

  秸秆燃气进农家 做饭省钱又方便

  过去,农村都是靠烧山柴、秸秆做饭、取暖,烟熏火燎习以为常。而今,延续了几千年的旧习被一种新能源——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所替代,着实让农民群众的眼睛为之一亮。

  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是以农作物秸秆、稻壳、玉米芯等为原料,制取可燃气体,通过管道供给农户。原料就地取材,量大充足,燃气价格比用液化气节约费用50%。该气体使用方便、清洁,在农村呈现了两人烧火,全村做饭,农民生活现代化的新景象。农民群众的评价是“不见炊烟起,只闻米饭香”、“不仅用上了自来水,还用上了自来火”。使用秸秆气化不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还使秸秆等可再生能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而且还大大地改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农村生活现代化进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和切入点之一。

  近日,记者采访团来到了坐落在汤河风景区的红穆村。这里的村支书告诉记者,村里于2005年10月动工,投资建成了秸秆气化站。该站投入运行后,全村200多户、700多口人,每天仅用气化原料6袋玉米芯216斤。以前全村每年的薪柴需求量700多吨,相当于2000多亩天然幼林产材量,而200户村民用上秸秆气后,节省了薪柴,可保护近1500亩天然幼林,使家庭妇女免遭烟熏火燎之苦,既节省了时间,方便了村民,又降低了劳动强度,还改善了生活居住条件。

  从经济效益看,村民使用秸秆气做饭与烧柴和液化气相比,每户每天可节省0.6元(薪柴和液化气1.20元/天,秸秆气0.6元/天),全年可节省216元,每年全村可节省烧柴4万多元。农户使用秸秆气,充分利用了农业的秸秆等废弃物,不再上山砍柴了,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态环境。

  7月12日,采访团记者来到了辽阳县兰家镇西喻家沟村。时值近中午,记者来到了村民田德福家,他的老伴正在做中午饭。记者看到他家的炉灶和市内居民用的燃气炉盘一样,一扭开关,火苗便从气孔中喷了出来,放上大勺,便开始炒菜了。田德福老汉告诉记者,以前得每月进城去换液化气,价格还总变,最少都是75元一罐以上,来回运输总是负担。现在好了,和城里的煤气管道一样,村里家家都接通了秸秆燃气管道,一扭开关火就出来,马上可以做饭,再也不用愁进城换液化气了,这东西比液化气省钱多了!

  村支书喻纯拥告诉记者,这个村是省文明村,村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奔小康劲头可足了,一提出建秸秆燃气站,村民都支持,很快就建起来了。现在全村247户、800多口人,家家都用上了秸秆燃气。他算了一笔账,一户一天用3立方米的气,每立方米3角钱,一户一天才用9角钱,一个月下来总计是27元。而以前不少人家使用液化气,每月用一罐,每罐在80元左右,对比之下,仅做饭这一项,村民便节约了不少钱。再说每天24小时,啥时打开啥时有气可用,全村每天有250公斤秸秆就够用了,每斤秸秆可产1立方米,收一斤秸秆在5——6分钱,全村仅在做饭这一项,可节省不少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秸秆气化技术在辽阳市已呈迅速发展之势,这一技术已在刘坨村、景尔屯村、朝光村、西喻村、吕塘房村得到应用。其中朝光村还将它应用于冬季取暖。今年,全市还有20多个村正准备建秸秆气化站。

  农家睡“吊炕” 灶王口中夺青山

  近日,采访团记者到位于东部山区的辽阳县下达河乡进行采访调查,途中,市农委副主任杜振宇介绍,这里是辽阳市的“吊炕”第一乡。全乡22平方公里,8个行政村,3200户,9300口人。耕地面积1.2万亩。农民习惯传统的砍山林用于取暖,过去的土炕土灶每个农户每年烧柴1000捆以上,价值近1500元,造成了森林资源浪费,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改变这一状况,2000年乡党委、政府在县农发局指导下,在全乡范围内进行了改炕改灶试点工作,当年搭建“吊炕”100铺,取得了良好效果。

  “吊炕”又叫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连灶,是一种高效、轻体、美观、卫生的新型节能炕,炕内结构合理、排烟通畅,室内美观卫生,炕温均匀,冬暖夏凉,具有热效率高、省柴、炕温均匀、外观美观卫生等特点。“吊炕”改变了农村长期使用旧式炕灶燃烧不充分,热能利用率低,能源浪费大的状况。经专家测试,使用“吊炕”热效率由过去14——18%提高到25——35%,每铺吊炕可节约1260公斤薪柴或1380公斤秸秆,相当于691公斤标准煤,可保护3——4亩山林。下达河乡的改炕改灶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说到它的生态保护作用,老百姓形象地称它是“灶王口中夺青山”。2003年以来改炕改灶工作在全乡全面铺开,到目前全乡已有80%以上的户搭建了“吊炕”,每年可保护1万多亩森林植被。改炕改灶既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农民生活开支,又具有一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当前,全市乡村特别是东部山区已全面推广“吊炕”,并且把它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

  这个乡的下柳林村村民杨振方在家里告诉记者,他家的两铺炕是在2003年就改成了吊炕,改炕后一年最少能节省600多捆山柴。他说上山割柴是山区最累的活儿,一捆捆山柴割完后从山上扛下来,得走几里路,再用车拉回家码上垛。一年的烧柴,从割柴到运回家,一个好劳力至少也得干个十天半月的。说实话,那时候砍那小树枝也觉得心疼,可是没办法,不砍就没柴烧。改炕后不但保护了山上植被,也减轻了村民的体力劳动。改用吊炕,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建大中型沼气池 节能治污又增效

  大中型沼气工程(畜禽规模养殖能源环境工程)是以厌氧技术为核心,处理畜禽规模饲养场粪便和废水,制取沼气、优质有机肥等,是治理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的主要应用技术,是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规模养殖场(小区)建造大中型沼气可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

  近日,采访团记者来到了地处太子河区东宁卫乡前三块石村的辽阳翔鸿农业示范场。这里是一座高标准的农业生态循环综合性示范农场,为猪、鸡——沼——鱼、果、菜典型模式,在畜禽粪便无公害处理和综合利用上为规模养殖场(小区)起到了样板示范作用。该场建于2005年4月,占地面积100亩,总投资120万元,建有高标准鱼塘5000平方米,放养鱼苗1.5万尾;高标准猪舍2000平方米,年出栏无公害生猪800头,出栏笨肉鸡3万只,种植优质无公害蔬菜12亩,种植苹果、苹果梨、李子等新品种果树200亩;为了治理畜禽粪污带来的面源污染,建设大型沼气池150立方米,年产气1.1万立方米,人和畜禽的粪便直接进入沼气池,沼气用来照明做饭,沼液、沼渣用于果树、蔬菜的叶肥、底肥,沼渣用于喂鱼,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链条,解决规模养殖带来的粪污面源污染,提高了经济效益,保护了周边环境,为全市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和引导广大农民致富做了很好示范,也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