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新村引路三化并举加力 唐河县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
日前,笔者在河南省唐河县古城乡井楼村采访时看到,新建的村级街道干净整洁,两旁的门面房高雅别致,工人们正忙碌着安装路灯、路标等配套设施。按照“一村三化”建设规划,像这样的星级生态文明新村在该县已有189个。
“一村三化”指的是建设生态星级文明新村,推进城镇化、加快工业化、提速农业现代化。该项活动自2004年在全县启动以来,已彰显成效。“新农村建设急不得也慢不得。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唐河县委书记韩奎生认为:“一村三化”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其意愿和创造,引导农民发展经济,不断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水平,在自主创新、循环发展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正是沿着这个思路,唐河县首先在创建“一村”上做文章。他们抓住国债项目沼气试点示范县的契机,围绕国债资金,财政配套,农户自筹资金等三方投入的融资机制,使全县2万多农户受益沼气,“一沼三改”催生出了清洁农庄,同时形成了“种草养畜———畜粪化沼———沼渣肥田”的良性循环链条。在此项工程中,全县投入资金1.2亿元。农户楼房率突破80%以上,电视、电话入户率大幅攀升。
“一村”建设成了“三化”建设的领军先锋。唐河县一方面通过财政开源节流筹措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申报项目聚力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群体应运而生,产业集聚拉动效应日益突出,已有17个小城镇晋升为星级城镇。带动源潭镇刘岗村、古城乡井楼村、马振扶乡双河村等村级集镇的迅速崛起。20万农民乘势而动,进厂入镇经营。去年,一二产业贸易额实现首次持平,城镇化率大幅提升。
在工业生产上,唐河县抓住农业资源优势,使11个项目落户县工业区,投资额高达7.36亿元。一批工业项目也相继落户,形成了20平方公里的工业长廊开发区和以纺织、粮油加工、电子配件、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在工业立县理念的带动下,农业产业化步履坚实,县里着力培育粮棉油加工龙头和畜禽产品加工体系,组建面粉加工集团89家,年可加工转化小麦250万吨,籽棉50万吨,油料35万吨,组建畜禽龙头企业20余个,建成肉牛加工项目4个,年创汇500万美元。激情创业的沃土启动了唐河县民间资本14亿元,投入民营工业,去年新增注册民营企业400家,注册资金9000万元。
唐河县在“一村三化”统筹建设新农村中,以“新产业、新农民、新面貌”为目标的同时,多轮驱动,巩固稳定商品粮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县村村通油路工程达570余公里,涉及309个村,并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3.6万亩中低产田变成高效田,凭借全国科技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县的优势,引进试验新品种76个,麦、棉、烟全部实现良繁良育。几年来,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近93亿元,年均增长31.4%。
在深化创建“一村三化”建设中,县里加快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三位一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文化建设先进县、先进乡镇争创活动和以“八荣八耻”等一系列社会公德教育活动,全面提升群众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了“一村三化”建设新农村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