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新实践———江西赣州市对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探索
走进江西赣州农村,闻到的是清新的空气,感受到的是和谐的生活气息,远看是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近看是整洁的路面、干净的住所。发轫于一年半前的新农村建设,使赣南这块贫瘠的红土地焕发出巨大的活力。他们“先行一步”所获得的新体验,为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选准切入点 小投入撬动大民力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当年赣县南塘镇石院村的真实写照。说起往事,双目失明、有着40年党龄、80岁高龄的钟惟瑃老人感慨万千。他说,以前门前的小路遇上下雨天,轮胎搞得路面的沟有一尺来深,上厕所也不方便,又脏又臭。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村里遍种蒲葵树,硬化了村庄道路,拆除了破旧猪牛栏厕所,新建了畜禽小区,新建了集中供水系统,农户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和水冲式厕所,石院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新村。
新农村建设从何入手?赣州一开始就把“三清三改”作为启动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三清”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即改水、改厕、改路。
“‘三清三改’这个切入点是经过精心设计决定的。‘三清’是不需要花钱就能做的。让农民自己先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这是最直接的效果,其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过程,比满大街挂横幅、刷标语的效果还好。选择‘三改’的出发点也是从农民最关心、见效最快、最能得到实惠的事情入手。”赣州市委副书记王萍说。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如何解决?赣州的做法是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集约投放。与此同时,各级财政设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建立了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筹资机制。在这里,政府的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赣州市改变过去的资金拨付办法,通过实物补助的形式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对乡村规划、村容村貌改造等基础建设实行了“以奖代补”。如于都县对行政村补助规划经费6000元;赣县对新建垃圾池每立方米补助120元;对新建无塔式供水每户补助400元。对产业发展实行了“以奖代扶”,于都县对新开发种植脐橙每亩扶持150元,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实物补助的方式实行的。
在“以奖代补”措施的激励下,政府部门的小资金撬动了大民力。南康市潭口镇金塘村民黎明亮告诉记者,由于有政府补助,他自己也拿出一部分钱,把家里的外墙进行了粉刷,还做了50米的院墙,房屋也换上了不锈钢的大门。
潭口镇副书记谢兴说,由于镇里规定,农民每买一个1.5立方米的水塔桶补助300元,农民改水积极性非常高。水、电改好以后,农村买电器的人多了起来,用电量直往上蹿。
赣州市有关部门统计,通过这些办法,去年以来赣州市、县财政只投入资金6300万元、捆绑专项资金1.2亿元,却吸引了农民的社会资金3.1亿元。既调动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又有效地拉动了农村消费。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后,赣州集镇上人多了,店“火”了,市场热了,农村活了。
尊重农民意愿 新农村建设群众说了算
赣州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农民自愿参与为原则。
新农村建设搞不搞,由群众说了算。赣州采取农民主动申报的办法确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申请建设必须经过村民大会通过,群众同意率低于80%的暂不予批准,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庄抓起,在财力允许和农民可承受的范围内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赣县枧田村村民戴华钧告诉记者:“刚开始新农村建设时,以为做一做样子就算了,没想到政府有这么大的决心。村民们一看别的村子道路修了,厕所改了,自来水也通了,就坐不住了,后来有85%的村民同意申请新农村建设,现在我们村子也面貌一新了。”
新农村建设怎么搞,也是群众说了算,吸收农民代表参与各种规划。崇义县要求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和实施都要经过五个步骤,即村级“两委”提方案、广泛公示听民意、乡镇审议把关口、村民大会票决制、民主监督抓落实。这一“五步决策法”较好地实现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南康潭口镇金塘村王昶老人说:“进村的水泥路修多宽,在哪里修,都是村民举手表决的。”
同样,新农村建设搞到什么程度,也由群众说了算。赣州采取分类指导、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方法,不赶进度,不搞举债建设,不搞互相攀比。
从“要我建”到“我要建”,农民把新农村建设当作自己的事情。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巨大热情被激活了:池江镇庄下村39位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老人,把省吃俭用省下的8500元捐给村里修水泥路;在东莞某制衣厂任营销部副经理的新城镇周屋村村民周泰华,得知村里要修水泥路,特地请假回来向村里捐赠10万元……
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
赣州许多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遗存和深厚的积淀。如何彰显农村的特色,注重保护山体、河流、水塘,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是一个不得不注意的问题。
赣州市委书记潘逸阳说,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新农村建设不要过高要求农民,不要搞太多的人造景观。
赣州市提出“一个保留、两个坚持、三个不”的建设思路,即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注意传承建筑文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不搞千篇一律;在村庄整治和建设中力求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提升了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赣州提出,在城市化进程的趋势下,新农村建设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应依山傍水、依山就地势建设农民新居。同时,按高中低档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户型的住宅,既避免住宅本身的雷同和毫无章法的乱建,又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并传之久远,避免一代人建几次房子的现象。人畜等的排污粪便则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需要,通过科学处理手段,既能让人看不到、闻不着,又能变成宝贵的有机肥料。
以改水、改厕为例,赣州结合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实际,探索出有塔式、无塔式、引用山泉三种改水模式,“三格式无害化”、“沼气池式”、“双瓮式”厕所。兴国县龙口镇文院村有174户建起了沼气式厕所,有29家建起了三格式厕所。兴国县委书记廖晓凌对记者说:“这不仅是因村制宜,而且因户制宜,充分考虑到农民的不同要求。”
“祠堂变学堂”是赣州新农村建设一大亮点。赣州农村祠堂很多,且大都位于村庄中心,他们在村镇规划中重视保护和利用农村祠堂,把祠堂建成培训基地和文化活动中心,使旧祠堂发挥新功能。龙南县汶龙镇里陂村何屋村小组养鸡户何振炎前段日子犯了愁,他不知如何给饲养的雏鸡防疫。祠堂举办的技术培训班使他茅塞顿开。赣州市因地制宜把祠堂发展成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阵地。
记者在江西赣州采访发现,这里的新农村建设虽然2004年9月才开始,却颇见成效,颇富特色。虽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也是一次因地制宜的创新运动,赣州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