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住得好”“富起来”———湖北武汉石榴红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结硕果
绿树掩映中,一幢幢“粉壁、黛瓦、飞檐、马头墙”的徽派民居映入眼帘;走在整洁的村中小路上,听鸟语与雅致的民乐唱和,看红色石榴花静静绽开,五月的石榴红村的确让人流连。
石榴红村是湖北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街道办事处下属鸦渡大队的一个自然村。位于汉江之滨、地势偏僻的鸦渡曾经是武汉最穷的地方。几十年来这里的农民一直以蔬菜种植为主,没有其他致富门路。2005年5月,武汉市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问计于民的基础上,在110个试点村启动了“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提出了“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的“四到家园”阶段性目标。东西湖区本着尊重群众意愿、立足本地资源、结合当地实际的原则,历经不到一年的艰苦建设,让石榴红试点村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慈惠街道办事处主任王志刚告诉记者,我们把群众“住得好”和“富起来”两大工程综合考虑,立足打好“汉江”这张生态牌、“绿色食品蔬菜基地”这张安全牌、“汉江休闲旅游”这张文化牌,将“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休闲旅游与都市农业相结合,将市民休闲与农民增收相结合,邀请市建筑设计院的专家对石榴红进行规划,分三期累计投资318万元,给原来陈旧的红房子穿衣戴帽,把全村73栋民房变成了与周围的绿色环境更和谐的白墙灰瓦的徽派民居,完成了“四通四改一化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房屋改造和环境创新,只有立足于让老百姓增收致富,把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变成让老百姓得实惠的民心工程,才能真正得民心、顺民意。”王志刚说。在建设过程中,他们多渠道筹资,由政府作坚强后盾,实行以工业反哺农业原则,尽量减轻农民负担。而建设的资金投入、运作、流向则一律向村民公开,重大决策请村民代表表决,做到了“向村民亮家底,由村民说了算,请村民当裁判,让村民共管理”。农民真正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角。环境改造后,又在村民中开展争当“文明农户”等文明创建活动,村民们逐渐改变了乱扔乱堆乱放等习惯,学会了义务管理和自主经营庭院林果。
众志成城的努力,得到的回报是络绎不绝的休闲旅游人群。去年,看到村里面貌大改观,长期在外打工的黄青林回来了,并率先对自己家的房屋进行了室内装修,把原来的居住地变为了干净美观的标准客房。
从去年9月至今,她家已接待了2000多名游客,仅今年的“五一”黄金周,她的旅游收入就超过了7000元,相当于她从前在外打工一年的收入。现在,全村接待游客住宿已超过1.3万人次,农户获得的住房和餐饮收入达20多万元。
思路决定收入,石榴红村发扬种菜优势,向全市发起了“认养一分地,当回庄园主”活动:武汉市民前来认养一分菜地,每年只需花费800元。周末携亲带友从城里到自己的菜地小庄园休闲劳动,让很多武汉市民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石榴红情结”。去年10月以来,已有130多户市民认养了菜地,为农户直接增收7万多元。
现在,房屋成为石榴红村民的“白银庄”,菜地被他们称为“绿银行”。全村由原来的蔬菜收入“一枝独秀”变为了种菜、住宿、餐饮、认养菜地增收以及土特产和旅游小商品增收、菜果采摘增收、保洁保安增收的“七星高照”致富路。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跃升到4680元。王志刚预计,今年全村的人均收入可达万元。
来自湖北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05年,“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110个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试点前的2004年增长510元,高于同期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7%的增长水平。石榴红村正在按照“春桃、夏榴、秋橘、冬梅”的“四季吉祥”的创意,规划下一步的新农村建设。今年,在深化110个试点村创建工作的基础上,武汉市将再安排220个村继续扩大试点。武汉市的相关主管部门在试点中意识到:尊重农民,是最好的发动。因此,武汉市市长李宪生说,“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是建设武汉特色新农村的具体措施,要将全市2087个建制村逐一建设成为文明富裕和谐的温馨家园,在推进中要让村民自主决策,量力而行,关于试点村验收是否合格,要由群众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