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熟市蒋巷村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绿油油的田野,整洁的别墅群,宽敞气派的工业园,生机昂然的生态园。在蒙蒙细雨中,记者乘车来到江苏常熟一个偏远却远近闻名的村庄———蒋巷村,恍如进入了一个现代“桃花源”。
蒋巷村,一个人口760人,面积3平方公里的小村庄,却实现了经济总产值超11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作为全国最发达农村之一,已呈现出现代化农村雏形的蒋巷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呢?记者来到蒋巷村一探究竟。
抢占高效生态农业的制高点
从十年九荒的穷村,到全国闻名的纳粮“大户”,蒋巷人的艰苦奋斗冲破了“温饱线”。
从白手起家、饱受挫折,到建起全国叫得响的常盛集团,蒋巷人在突破温饱后又继续前行,完成了工农并举,以工业扩张获取财富的非凡突破。
富裕起来的蒋巷人,未来的路在哪里?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指着前方的一片美景说:“在这里,蒋巷人开始了第三次创业。”顺着常书记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1000多亩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生态化种植的稻子。田边是501亩成片竹林和果树林,成群的土鸡在树下悠闲地啄着虫子吃。不远处,是人工开挖出来的一个池塘,池塘很大,湖面是成群的鸭子。我们所看到的就是蒋巷村的“无公害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和“生态种养园”。
“生态种养园”是蒋巷人的一个创造,把全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全部集中在园区,进行统一管理。“生态园”以种植水稻、蔬菜、竹子、果树等为基础,按照循环经济原理,把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实现种植业与鸡、羊、鹅、猪及水产养殖等的有机结合。
实现人人能就业有收入
记者来到蒋巷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干净整洁的别墅区里几乎没有人。常德盛自豪地告诉记者,村民们都去上班了,就业率是百分之百。
蒋巷村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副则副”的劳动就业原则,坚持安置就业和自主择业相结合,使村民实现充分就业。
近年来,蒋巷村已举办了以政治、法律、经济、农业技术、加工技能、商贸经营规则、文化知识以及新生活方式为内容的各类培训班。这些教育培训使蒋巷村大部分劳动力转移到企业就业。目前蒋巷村劳动力96.7%顺利实现了就地转移就业,3.3%的人仍从事农业生产,全村劳动力实现全部就业。
今日蒋巷村,人人都能就业,人人都有收入。村里的老年人,在领取养老金的同时,还可以从事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获得一定报酬。蒋大山老人开心地告诉记者,她现在村里做保洁员,每年有5000元的收入,加上退休金,比以前在工厂上班的时候收入还要高呢。
享受优越的社会福利和保障
在蒋巷村的老年公寓,记者遇到正在院子里休息的孙敬祖老人。孙敬祖老人和老伴住的是一套50平方米的套间,分为卧室、客厅、厨房和卫生间。孙敬祖老人告诉记者,屋里的热水器、灶具、马桶、电话、家具等,都是集体免费置办的;村里还为每家每户订了4份报纸和1份杂志;而他的大女儿一家,就住在一路之隔的农民别墅区,相互照应也很方便。
事实上,让老人乐得合不拢嘴的,不单是老年公寓带来的欣喜。66岁的他,每年还可以从村里领取养老金3000元,过节费1000元,他作为老年公寓的管理员一年还有近5000元的收入。
在蒋巷村社区医疗服务站,记者还碰到了正在量血压的村民蒋任弟。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这里不要挂号费,隔个两三天,他便会来量量血压,也不要钱。他说:“早就参加了合作医疗,村里替我们一年交80元钱,最高能报5万元。有大病的,村里还给补助。”
在蒋巷村,每家都住进220平方米的二层别墅,村民只要出12.8万元,其余由村里补。考上大学的有奖学金,年纪大了的领退休金。种田大户除了享受同等福利外,村里还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服务,遇到灾害还有补偿。据统计,蒋巷村民人均福利性收入为1700多元。
从生活设施的完善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蒋巷人过着“居有屋,老有养,病有医”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