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大屯 建长效机制为农民解难
近年来,江苏省沛县大屯镇以农民需求为中心,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解决农民实际困难的同时,着力构建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取得成效。
壮大高效农业
通过科学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外向化、标准化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按照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模式,建设五大农产品基地,即:4万亩以优质稻麦为主的粮食生产基地,以“三绿生态工程”为主的林果花卉基地,建成了万亩设施蔬菜和5000亩稻菜轮作基地,发展培育了魏营、王坑、高庄、安庄等10大禽畜养殖基地,培育了小营50亩温水养鱼、800米河道精养和千亩稻田养蟹的水产品生产基地。
发展规模工业
多措并举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无污染、产业集聚能力强、劳动密集程度高的项目。自2003年至今3年多的时间,大屯镇共引进项目投资202个,计划投资总额24.25亿元,实际投资总额16.04亿元,建设形成了塑编包装业、服装加工业、机械制造业、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业等四大产业和魏营、孟庄、马寺、秦岗、大屯、王坑、齐心等七个项目集聚区。启动民间资本,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全镇现有民营企业600余家,就地转移劳力达16000余人,人年均劳务收入8000元至15000元。
打牢长远基础
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做起。近年来,大屯镇累计投资近千万元,把通往33个行政村(居)和92个自然村的主要交通要道分别修铺了柏油及水泥路面,改变了以往道路高低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腿泥的面貌,今年又投入160万元,对全镇村庄坑塘、沟河进行了疏浚和整治,不仅使全镇各村水系引排能力大大提高,还有效地改善了村居环境。围绕培育“有文化、有本领、有思想、有产业、有责任”和“自立、自强、自爱”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总体要求,大屯镇利用成教中心、职业中学、镇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和村级农民学校,全年为农民群众免费开办文化补习、法律法规以及种植、养殖、家政、建筑、电子、化工、服装、保安、营销、经营管理等门类课程,使80%以上的农民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技能培训,60%以上的农民至少掌握了1项致富技能。
杨屯 工业成主导农业出特色
沛县杨屯镇地处风景秀丽的微山湖畔,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万亩水面特种养殖形成规模,3万亩无公害稻米,晶莹剔透,米色如珠,香、味俱佳。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有2.6亿吨,年产优质原煤700万吨,所产的原煤以质优高能而走俏能源市场。
工业经济迅速腾飞
杨屯镇的工业经济已成主导经济,形成了铸造、塑料、纺织、电机、建材、稻米加工等六大门类生产体系。铸造业已成集团优势,30多家铸造企业所生产的机壳、潜水泵壳、台虎钳、特种机床件等高科技产品,除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外,还远销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沛县东方铸造集团公司年产各类铸件6万吨,自营出口额300万美元。集团公司是“江苏省乡镇明星企业”,在淮海经济区同行业中位居首位。
纺织行业异军突起
杨屯镇纺织业异军突起,形成新的块状规模经济。目前,已建成投产纺织企业26家,拥有固定资产2亿元,气流纺160多台,环锭纺20000锭,年产优质棉纱5万吨,年销售收入7.5亿元,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江苏省农望达塑料厂是农业部氨化膜定点生产厂家,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吹膜设备,该厂生产的地膜、无滴膜、除草膜、降解膜、转光膜等已达7个系列40多个品种,产品热销10多个省市,连续三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质量管理达标企业”,被省政府命名为“明星企业”。
农业产业一枝独秀
杨屯镇的农业步入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实现了优质米、特色菜、名贵花木、生态养殖的规模种植、养殖。以赵楼为基地的50万羽生态肉鸭养殖初具规模;依托省级3万亩优质无公害稻米基地,稻米加工闻名遐迩,年生产稻米100万吨,“苏杨”、“契旭”等名牌大米以其品质洁白,光泽晶莹剔透,品味香醇,柔软适口等特点畅销全国各地,年总收入达5000多万元。全镇拥有从事稻米运输的三轮车3000多辆,大小卡车280多部,稻米运输车创利4000多万元;稻壳粉碎机械20多家,年纯收入40多万元。
群众文化丰富多彩
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阵地网络日趋完善。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醇厚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一大批文化村、文化中心户风生水起,由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先进个人李庆堂自费创办的“农家书院”已是闻名遐迩,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精神文明的传播阵地”、“农家休闲的文化乐园”。目前,文化农民、新型农民、时尚农民已成为杨屯人的新追求。
杨屯镇,作为江苏的北大门,正日益显示出富民殷实、新姿呈秀的无穷魅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阔步向前,成为闪烁在苏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沛城 打造富民强村倡导文明新风
曾经被中组部授予“三个代表”学教先进单位的沛县沛城镇,2005年又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被江苏省文明委授予“文明镇”。该镇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集中力量发展农村经济,打造经济富民强村,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特色农业富民
沛城镇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做好农业增收文章,形成了以优质稻米、反季节蔬菜、生态肉鸭为主导的三大镇域农村经济板块。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及农业生产新技术,完成无公害农产品认定面积5.9万亩,9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使用权,水稻直补款、粮食补贴全部发放到位。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全镇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9万亩以上。利用湖区的水草优势,发展饲草动物养殖,山绵羊、生猪、蛋鸡、肉牛等畜禽饲养量不断增加。肉鸭养殖一跃成为多种经营的主导产业,年饲养量始终保持在400万只以上,并由此带动了屠宰、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成为苏北的养鸭大镇。
经济项目兴镇
围绕发展经济这一宏伟目标,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龙头,建造优势投资平台,吸引外资,招揽人才,工业经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仅2005年就新上工业项目17个,投资额1.8亿元,是2000年的4.5倍。引进投资上亿元的工业项目2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14个,汉唐服饰、华日电子、飞鹤木业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的工业项目的上马,极大地提升了沛城镇的整体工业水平,形成了以纺织、塑编、化工、木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
多项发展促和谐
在搞好经济发展,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沛城镇党委、政府,努力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下功夫,让群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得到真正的实惠。该镇对潘阁村、北孔庄村等十多个行政村进行了“一池三改”,对村主干道均进行了硬化、美化和亮化。道路两旁种上了银杏树、柿子树、枣树,垂柳,路边安装了路灯,村内建了农民花园,为农民群众提供了高档次的娱乐休闲环境。镇村内路宽、地绿、水清、景美,走进乡间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发挥镇、村两级农民学校,对村民进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职业技能培训,全镇80%村民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村村建立了万册图书室,满足了村民汲取知识、获取精神食粮的需求。投资180万元,新建有线电视用户近2000户。由离退休老干部自发组织的“夕阳红”艺术团深入街道、农村自编自演了“学习三个代表”、力行“八荣八耻”、“计划生育好”等节目,义务演出300场,受教育者达4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龙固 培育特色产业构筑和谐家园
沛县龙固镇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精心组织,科学谋划,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出实招,求实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协调开展。
培育特色产业
龙固镇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头戏来抓,培育了优质稻米、生态肉鸭、无公害瓜菜、特种水产品、创汇草苇编五大主导产业。
特色主导产业化经营成了全镇农民增收的“助推器”。目前,全镇年销售收入超百万元的涉农龙头企业达12家,徐州森磊肉鸭加工企业、龙泉米业、恒发草苇编工艺品公司等龙头企业在推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了农产品的增值率。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的多元化是龙固镇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重大举措。大力推进订单培训和校企挂钩合作,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育壮大了建筑防腐、保安、电子装配、运输、服装、纺织、电焊等劳务品牌。
建设乡村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该镇以村级文化户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抓好群众的文化生活。涌现出了薛乃金、耿宗义等360余户文化中心户。该镇镇东居委会建成了以邹学清、寇霞夫妇为代表的示范户一条街,带动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
目前,该镇有90%的村居设有文化室,常年对群众开放,经常举办一些球类、棋类、文艺创作等文体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健康活泼。
打造生态家园
该镇以建设生态富民家园,打造绿色和谐新农村为抓手,围绕富民促进体系建设,实施“一池三改”,不断推进生态富民工程。截至目前,全镇已累计投入资金80多万元对农民推行补贴,建成沼气1500余口。
镇成立能源环境办公室,做到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随时解决群众在使用沼气中的实际问题。“等运气,碰财气,不如着手建沼气”在该镇成了群众的口头禅。该镇奚阁村民周庆庄,在大棚中心建了一口12立方的沼气池,他利用沼液、沼渣种菜,不仅节约了化肥、农药的开支,而且生产出的绿色蔬菜很俏销。
融洽干群关系
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特征之一。该镇围绕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村两委成员双月述职述廉制度,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制度等。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融洽了干群关系。该镇中二居委会将计划用来修建办公楼的50万元,改变了用场,为居民办了十件实事:赶在汛期前修建了一条300米的水泥路和3000米的砂石路,修下水道5000米;为所有居民支付有线电视收视费;为居民支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款等,党支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向心力空前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