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阳寨到西滑封———河南新农村印象
南阳寨:一个城郊型乡村的变迁
4月18日,郑州市惠济区南阳寨村前的百米大道两旁,四条巨龙在女子舞龙队员的手中上下翻飞,锣鼓齐鸣,腰鼓强悍,扇舞舒缓,花环轻摇,村里文艺演出队隆重而热烈的欢迎仪式,很让我们有些受宠若惊。
走进村民居住的西湖花苑社区,只见45栋整齐划一的楼房间栽种着花草树木,广场上喷泉如虹,人工湖里曲桥亭台,活动中心、幼儿园、学校、超市等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若非亲眼所见,你很难想像这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社区。
地处郑州近郊的南阳寨村,早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红旗村”。然而,1998年以后,由于全村四面基本被铁路环绕,村里的大面积土地被污染,经济发展缓慢,干群矛盾突出,逐渐沦落成了郑州市的落后村。2004年,南阳寨村在以村支书陈长海为代表的新一届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充分挖掘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出“农村城镇化”、“工业园区化”、“农业高效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之路。
南阳寨村首先修建了破解交通瓶颈的“天河南路”,迅速实现了本村土地的大幅增值。规划建设了占地600亩的工业园区,吸引到了24家企业入驻,形成了机械加工、电子控制等支柱产业,解决了本村300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建设了200亩的特色养殖、种植基地,引导农民规模养殖猪、奶牛、观赏鱼,种植食用菌、特种蔬菜。
南阳寨逐渐富了,富裕起来的村民们不再满足于再住在20年前村里集资规划建设的“筒子房”里面了,狭小而潮湿,人均不到20平米。2004年3月,南阳寨村响应区里提出“撤村并点建社区”的部署,利用村里被污染的土地合理规划建设花园式社区。去年9月,共有45栋楼、1080套住房、绿化率达30%以上的西湖花苑社区竣工,每户村民只需掏每平方米600元的成本价就可购置2套住房,按市场价估算,每户村民仅住房资产就达到40万元左右。
在住房方式城市化的基础上,南阳寨村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村民生活方式市民化。实行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村民每人每年可得到10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实行“养老抚小”制,对村内没有劳动能力和年老的村民,每月发放110元的生活补贴,免除村内孩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习费用。
村务不公开曾一度让南阳寨村的干群关系紧张,而如今,村务管理的高度民主化是该村新农村建设的显著特色。每月10日定期召开村两委成员与群众对话会,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不少问题在对话会上迎刃而解。从每15户村民中推选出1名村民代表,46名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大会,对各项村务进行监督。每月出版一期名为《村情民意》的村报,内容包括村里的经济发展、重大工程建设、劳动力安置、曝光和村民建议,发放给每家每户、党员、村民代表和村办企业负责人。这不仅消除了“广播听不见、公开栏不愿看”的弊端,而且让村民更好地了解了本村的发展方向和各项事物,成了村两委向村民汇报工作、交流感情的载体,成了村民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见证,把村里2000口人的心凝聚在了一起。
西滑封:一个“糠包村”的蜕变
从武陟县县城一路西行,乡村田园景象渐盛,车行30公里之后,正在拔节的葱茏麦田近边,陡然冒出一片颇具规模的厂房,车间林立,烟囱高耸。我以为是到了什么乡镇,随行人员说:“不,这里只是一个村———西滑封。”更惊奇的还在后头,进入西滑封牌坊式的大门之后,眼前赫然矗立着两栋高达16层的蝶型塔楼,这便是有“中国农民第一高楼”之称的西滑封村村民公寓了。就近叩开赵云清大妈的家,使用面积130平方米的4室1厅里,陈设已和市民没有太多区别,水、电、气、暖、电话、有线电视“六通”,楼内还安装了中央空调和电梯,而这套造价17万元的房子,赵大妈只掏了5万元,同样大小的房子,她3个儿子每人一套。
惊奇的还不止这些,公园里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聊天散步,健身器械上老大妈们的动作娴熟,门球场上老大爷们的球技老到……我不禁有些感叹:原来农民的生活也可以这样闲适悠然!如果当你了解到,1180口人的西滑封村连续多年位居河南省“十大经济强村”前列,去年全村实现销售收入16.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时,你一切的惊奇便会释然。
昔日的西滑封村,也曾穷得叮当响,是远近闻名的“糠包村”。有这样一首民谣为证:“一头毛驴三条腿,一眼砖井没有水,一亩不打半担粮,一年糠菜难顾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该村在老支书王在富的带领下,从小油坊、小作坊、磨面坊、酱菜坊“四坊”起步艰苦创业,摸索“以工养农、兴工富农”的发展方式,逐步走出贫穷落后。上世纪90年代,当国家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治理整顿力度时,西滑封村狠抓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上项目、上规模、上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滚雪球般办起了纸箱厂、面粉厂、方便面厂、电缆厂、汽车弹簧厂等骨干企业。雪球越滚越大,如今西滑封村的黄河集团公司拥有13家企业,固定资产达4亿多元,其中的斯美特食品公司跻身全国方便面行业十强,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造纸厂成为省行业十强……这些企业不仅解决了本村所有劳动力的就业,还吸纳了周边村庄近5000名剩余劳动力。
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为西滑封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机制保障,凡属村里重大决策,都要在广泛征求企业管理层代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企业职工代表意见后,交由村民大会和职工大会表决,凡得不到70%以上代表赞成的事决不办。近年来,村里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建起了6栋6层和2栋16层的村民住宅楼。西滑封村是全国文明村镇,村里多年已无刑事案件,无封建迷信,无赌博斗殴,村里每年都要对评选出来的文明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职工进行隆重表彰。在抓好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西滑封村还设有成人教育学校,通过看光盘、听专家讲课、收看远程教育节目、选送高素质农民到大专院校深造等形式加大对新一代农民的培养。
如今的西滑封村村民,每月有工资,年底有分红,干部退休有退休金,职工退休有养老保险,村里的老人逐月领取“零花钱”,过节都有“过节费”,过上了老有养、少有教、病有医、乐有场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