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武城县鲁权屯镇以小城镇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纪实
编者按:武城县鲁权屯镇是山东省确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今日新农村》栏目今天介绍该镇地偏不坠志,落后不甘心,抢抓机遇、错位发展,通过促进小城镇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希望对各地有所启示。
从“晴天土满街,雨天一身泥,两条小路通四方,一个喇叭全镇响”典型的落后内陆村镇,到如今“晴天雨天都一样,楼高草绿惹人爱,条条油路通四方”的现代化小城镇;从“大会不敢发言,溜着墙根靠后站”,到“省市现场会相继开,每次发言离不开”,短短十几年,山东省武城县鲁权屯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书写着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
鲁权屯镇是一个不靠国道、省道,远离繁华城区的偏僻小镇,辖48个行政村,3.7万人,面积93平方公里。近年来却异军突起,2005年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省级“环境优美乡镇”。镇区楼房林立,街道宽畅,整齐洁净,车水马龙。城镇的迅速兴起,带动起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今这里成为全国闻名的玻璃钢产业基地,有效地支持和反哺了农业,实现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村镇建设同步推进。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该镇立即召开党员扩大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一致认为要抓住建设小城镇这一历史机遇,做到村镇同步,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精品示范,整体推进,并通过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支点,以推进小城镇建设、改造村居环境为突破口的实施方案。
近些年来,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民增收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增收的潜力越来越小。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受到严重制约,影响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方式不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不打破,就难以做到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无从谈起。鲁权屯镇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加快发展小城镇,以城镇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成功之路。
鲁权屯镇地处国家滞洪区内,人均耕地不足1亩,且土地贫瘠,单靠农业解决温饱问题非常困难。如何壮大乡镇经济实力,以经济为后盾,促进城乡统筹,最终使新农村建设上水平,上台阶,成为了该镇历届领导执政发展的“天字号”工程。好在该镇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涌现出不少玻璃钢加工户,多年形成了加工玻璃钢的传统,但近些年多是处于乡村角落的家庭作坊,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等问题越来越影响到企业的快速壮大,不少加工大户为了寻求大的发展纷纷迁往外地。面对这种形势,该镇几届党委、政府坚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摆脱农民增收困境的战略举措,一届接着一届干,牢牢把握了发展的主动权。特别是2003年以来,他们抓住武城县委、县政府做出将鲁权屯、滕庄两工业区“合龙”,打造“全国最大玻璃钢生产基地”这一战略决策的大好机遇,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全面加快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迅速发展的小城镇,不但为主导产业构筑起加速腾飞的平台,而且极大地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拓宽了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渠道,日益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经济中心。
2003年以来,鲁权屯镇党委政府结合推动玻璃钢产业改造升级,提出了依托镇区建设园区、依托园区加速产业聚集、依托产业繁荣壮大城镇的发展思路,收到良好成效。一方面,他们加快建设工业区,吸引玻璃钢及相关生产企业经营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扶持骨干企业,促其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不到三年,金光、中南、腾龙等几大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和销售收入都实现了翻番,带动了近百家企业前来配套生产,仅外地客商就达到了34家,总投资9.6亿元。目前,镇区初步形成了玻璃钢、汽车配件、中央空调三大主导产业,年创产值60亿元。在特色主导产业的带动下,镇区运输业、商贸业、房地产业、餐饮业等三产服务业如雨后春笋,快速膨胀,各类门店400多家,仅餐馆就有120多家。2004年以来,镇上新开发沿街商品房近300套,许多还未完工就被抢购一空,部分繁华地段的门市租金已经超过武城县城。
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也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两年来,该镇积极顺应经济发展需求,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了服务主导产业的商贸市场,投资18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镇区道路,构筑起“四纵六横的交通网,投资1800万元建设了生态公园,重新规划建设了汽车站、卫生院、居民区、别墅区等,使小城镇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品位和承载能力大幅提升。过去的城镇是“白天灰蒙蒙,夜间黑黢黢”,如今则是“白日碧草蓝天,夜晚灯火通明”。
通过连续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目前该镇人口承载能力已达4万人,广大村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和谐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明生态镇正在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