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县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扎实
腾冲县“十五”来以来,从全局出发,紧紧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工作任务,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扎实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围绕增收调结构,农村经济呈现产业化经营雏形。把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进程作为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实现稳步增收。200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4.76亿元,比2000年增4.58亿元,增长45%,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65.7:14.8:19.5;实现农业总产值13.3亿元,比2000年增3.48亿元,增长35.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35元,比2000年增600元,增长41.8%。
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了较大进展。2005年,粮经比例为67.8:32.2,经济作物比例比2000年上升了7.2个百分点,优质特色作物品种面积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逐步扩大。全县粮食总产量25.93万吨,比2000年增18%,优质稻种植面积16万亩;油菜籽总产2056万公斤,比2000年增长11.2%,双低油菜种植面积18万亩;烤烟实现产值1.24亿元,税收2746万元;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1.8万亩,茶叶总产478万公斤、产值7260万元、茶农收入5722万元,分别比2000年增69%、134%、159%;实现林业总产值5.42亿元,比2000年增57.4%。特色农业开发取得新进展,到200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0.5万亩,总产12.1万吨;草果、花椒、八角等香料种植面积6.51万亩;培植银杏10万亩,扩大了北部地区乌梨、白花木瓜和南部地区晚柑等水果产业。
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集中培植肉牛、奶水牛、生猪等畜牧业,到2005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4.33万吨,比2000年增长60.4%;奶产量885吨,是2000年的25倍;实现畜牧业产值3.85亿元,比2000年增83.3%,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9%,比2000年提高8.6个百分点;扩大了稻田养鱼面积,水产品产量达3857吨。
培植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县具有一定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17户,清凉山、高黎贡山、鸿源、云腾、四馨坊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力逐步增强。以蔬菜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有了一定规模,涌现了寸师傅等品牌产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通过发展工业和旅游业,开展境外劳务输出和有序组织农民工外出,逐步把农民引导到二、三产业上来,改变了农民就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2000年以来,年均有6.6万人到境外从事劳务,2005年组织有序输出3441名。
二是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创建文明新村工作中,涌现出一些贴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特色鲜明,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明新村。
以界头乡大园子村为代表的生态型新农村。大园子村位于高黎贡山西麓,龙川江东岸,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人均占有耕地3.5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02年,大园子村抓住被列为建设小康文明示范村的机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巩固提升粮、烟、油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亚麻、泡核桃等产业,培植增收新亮点。强化村两委的领导能力,提出了“三先”原则,即:要求村民做到的,党员和组干部首先做到;要求党员和组干部做到的,两委委员首先做到;要求两委委员做到的,村支书、主任先做到。大园子村上下齐心,大力实施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六改”、“六建”、“六提高”为主要内容的小康文明示范村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以腾越镇尚家寨村为代表的城郊型新农村。尚家寨村位于县城东郊3公里处,依山傍水,条件优越。2003年,腾越镇党委、政府把尚家寨村定为小康文明示范村,出台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镇财政给予30%资金补助的政策。村两委以此为契机,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对全村的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经多方筹集资金,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全面改善了全村的水、电、路条件。同时,充分利用近城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专业养殖户、短途休闲旅游和餐饮服务业,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成为了我县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鲜活例子。
以和顺镇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和顺旅游的规模开发始于2001年,2003年11月柏联集团对和顺进行整体开发后,特别是2005年11月荣膺“中国魅力名镇”后,和顺蕴涵的文化生产力逐步释放出来,全面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同时,和顺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菜地等农家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和顺实现旅游总收入2100万元,比2000年的850万元增收1250万元,增长147%;2005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266元,比2000年的1650元增收616元,增长37.3%。
以猴桥镇箐口村为代表的资源型新农村。箐口村人均耕地只有0.8亩,而人均山地面积达80亩。该村看准并充分发挥了山地多适宜种树的优势,树立起合理开发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念活“山字经”,走“以林富民”的路子。村两委大胆开拓,完善了17.6万亩山林的经营机制,将12.6万亩山林收归集体管理,5万亩山林分配到各农户。通过多年的努力,箐口村的人工林从原来的几十亩发展到11万亩,群众自觉形成了家家种树、户户造林、人人爱林、共同护林的共识,17.6万亩山林成为了箐口村的绿色银行。如今,箐口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走上了以林业经济为依托,全面带动农村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以滇滩镇西营村为代表的工业型新农村。西营村地处中缅边境,境内拥有丰富的铁矿、铅锌矿资源。为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村里利用300多亩荒地和200多亩荒滩,分别规划建设了矿产品加工和木材加工园区,先后引进恒益、恒丰、瑞土等矿业公司,投资建成了铁矿、铅锌矿精选厂和锌铁分离筛选厂,对境内的矿产资源进行统一开采,并将原镇村联办的小矿山和小选厂转让和租赁给矿业公司经营。引进林瑞、兴华等七户木材加工企业,进行边贸木材的精深加工。村两委在积极为企业搞好协调服务的基础上,组织本村富余劳动力为企业提供劳务,就地就近解决了480人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84名村民购车搞运输,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盈利、集体经济充实的共赢目标。致富后的西营人没有沾沾自喜,他们将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相结合,着力改善村组基础设施条件,改变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昔日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变成了“室内现代化、室外生态化、崇尚人性化”的新农村。
三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农村封闭落后状况。积极向上争取建设项目和资金扶持,累计投入支农资金25365万元,其中财政专项资金8168万元,各类扶贫资金17197万元,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5年来,共修建、改造乡村道路268公里,乡村道路硬化率从2000年的31.2%提高到2005年的54.1%;实施国债人饮工程59件,解决了35100人、6700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共建成温饱示范村85个、综合开发村8个,对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812户农户进行了异地搬迁,改善了9.5万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了大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高了水库的储水和灌溉能力;实施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项目,新建勐连、明光35KVA输变电工程,新建和改造10Kv以下线路31.2Km;实施了两期农网改造工程,18个乡镇83个行政村30335户农户受益;扎实推进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天然草原恢复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49.5%上升到63.4%;实施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着力改变项目区29个自然村、2064户农民的燃料消耗结构,减轻了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压力。
四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教育上。“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中小学排危工程稳步推进,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高中和成人、幼儿教育健康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农村青壮年文盲持续减少。按照“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以县城为中心,南、中、北兼顾,布局合理”的思路,多渠道筹资,新建了腾八中,县民族中学和界头中学升格为完全中学,全县普通高中达到9所,布局规模也基本趋于合理,较好地解决了上高中比上大学难的问题。200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39.96%,比2000年提高14个百分点。科技上。建立了科技经费稳定增长的工作机制,5年共投入科技三项费511万元;认真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2005年起组织253名科技人员到128个村进行科技帮扶,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转化运用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农民科技意识明显提高,科技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文化上。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建设了4个乡镇标准文化站;建设了266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从2002年起,保证了每年在农村免费放电影不低于1000场;坚持开展经常性的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卫生上。对17个乡镇卫生院和21个村卫生所进行改造,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得到改善;推行了乡村卫生一体化,2005年顺利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达100%,农村人口参合率达89.5%;农村特困医疗救助得以正常开展,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加强,艾滋病宣传和预防工作力度加大。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2003年以来共发放资金610万元。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创建平安活动成效明显。
五是倡导文明乡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坚持求新、求实、求进,以“文明新村”为新的创建载体,赋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丰富的内容,注意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重点,在形成合力中发挥特色,对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村容村貌,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共有59个文明新村创建试点,带动了全县的文明新村建设。在文明新村创建工作中,注重四个结合:即注重文明新村建设与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文明新村建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干部骨干带头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注重文明新村建设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相结合。认真总结推广发展集体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典型,积极探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注重文明新村建设与农村创建平安活动相结合,营造安定、和谐的农村环境;注重文明新村建设与培育新型农民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参与市场竞争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培养造就有觉悟、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六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探索农村民主管理。围绕村改委、云岭先锋工程、先进性教育活动等中心工作,扎实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以村级换届为契机,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不断推进村民自治、民主法制进程。2000年实施的“村改委”,是在推进村民自治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在推行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规范村内重大事务决策程序、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4年,全县进行了第二届村级换届选举。通过民主选举,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优秀村干部充实到村“两委员”班子中,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制度得到落实和巩固;以“云岭先锋”工程、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认真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2004年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了10名工作能力强、作风过硬的干部到农村担任支部书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扎实抓好部门挂乡包村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力献计。
相关新闻
- 凝心聚力建设富裕新农村---鄄城县彭楼镇王堂村新农村建设轨迹白描 2018-09-25
- 惠南镇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 201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