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腾冲县滇滩镇西营村以工补农推进新农村建设

日期: 2006-03-28 00:00 作者: 段兆南 来源:云南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腾冲县滇滩镇西营村位于中缅边境,辖区面积29.3平方公里,有11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853人,有耕地4659亩。近几年来,西营村依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昔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小山村,面貌焕然一新。2005年,全村经济收入3780万元,村集体收入1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26元。被保山市文明委表彰为“全市创建小康文明村先进单位”;被省民政厅、司法厅命名为“云南省民主法制示范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文明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委授予为“全国创建小康文明示范村镇先进村镇”称号。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明确思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该村拥有丰富的铁、铅锌等矿产资源,结合紧邻边境口岸、村民有“闯市场”经验的优势,提出了“大力发展工矿业,调整优化种养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在全镇率先步入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通过大力宣传,充分发动群众,在全村上下形成了利用优势,高标准、高起点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识。为有效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村组干部几经考察论证,决定内引外联,利用300多亩闲置荒地和200多亩荒芜河滩分别规划建设了矿产品加工和木材加工园区,先后引进恒益矿产品有限公司、恒丰公司、瑞土公司等矿业公司,投资建设了铁矿精选厂、铅锌矿精选厂和锌铁分离筛选厂,对境内的铁矿、铅锌矿进行高规格开采,并将原镇村联办的小矿山和小选厂转让和租赁给矿业公司经营。引进林瑞木业公司、兴华木业公司等七户木材加工企业进入木材加工园区投资建厂,进行边贸木材的精深加工。村“两委”通过组织劳务参与矿业公司开发矿藏资源和木材加工,为企业搞好临时占地等协调服务,不但解决了本村480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全村还有84名村民自己买车参与生产运输,而且又增加了村组集体经济收入,15个村民小组有9个依托矿业开发和木材加工企业实现了集体收益。为达到共同富裕,村“两委”引导无矿产资源开采的其他6个村民小组依靠科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重点培植壮大烤烟和畜牧业。2005年,这6个村民小组仅烤烟就人均增收600元。目前,全村己实现粮食良种化、优质化,管理规范化;啤饲大麦、大棚蔬菜、淮山药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5度以上破耕旱地基本实现了退耕还林,营造人工林2000多亩,村集体的1500余亩山林也得到有效管护,依托山林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重点扶持了12户农户养殖黄山羊1000多只。同时,村“两委”利用紧连滇滩口岸的区位优势,引导农民寻找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门路,大部分男人走出家门从事运输业、饮食服务业、商品零售业、木材加工业等多种经营,全村几呼家家有一项赚钱的门路,人人学会一门致富本领。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3526元,户均存款1.8万元,人均占有粮食55l公斤,电话用户达580户,电视普及率100%,电脑、轿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统筹规划,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致富后的西营人没有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而是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相结合,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改变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以“六改”、“六建”、“四网”、“一场”、“一增收”为主要内容,兴起了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具体工作中,村“两委”负责做好新村建设规划,组织学校建设、卫生所建设,各村民小组负责规划修建集体主大路,改善电力、通讯、自来水、文化活动中心、公共绿化、卫生等公益性设施,各农户则围绕“六改”、“六建”进行家居内部建设。几年来,村组集体和群众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治理河道3000米,解决了1100多亩的稻田灌溉问题,修通了8条长4400米的机耕路,改善了农业灌溉和机耕条件;投资116万元,投工1.2万多个修建了长5.8公里的3条块石村间道路;投资64万元对全村的电网进行改造;投资82万元,投工3500个,完成了15个村民小组的人畜饮水工程;筹资200多万元新建了村完小教学楼、学生食堂,配备了远程教育设施,绿化美化校园,创造了一流的教学环境,全村“普九”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对村卫生所实施改革,健全了村级卫生防疫保健体系,村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分片修建了三个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了篮球场、游泳池、图书阅览室、村民议事室、老年活动室等,使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有声有色;建起了沼气池512口,安装太阳能70余个,人人参与保护环境、绿化荒山、美化家园行动,在西营村已成为一种时尚。如今,西营村道路宽敞,村前小溪流淌,竹树绿荫,楼房雕镂古朴,人畜分离,庭内花团锦簇,蜂鸣蝶舞。昔日的小山村变成了“室内现代化、室外生态化、崇尚人性化”的生态文明新村,形成了人人讲致富、家家赛建设、组组比发展的良好风气。

  创建载体,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内涵。把村民道德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创建了形式多样的村民道德建设的新载体,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新风尚,努力根除不文明现象。注重发挥村级组织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村民文明程度。在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村党支部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建设,全村党员在三个文明建设中比思想、比奉献、比业绩,在土地调整补偿、解决矛盾纠纷、义务劳动等工作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好各党小组和青年、妇联、民兵、司法调解、老年协会的作用,加强村民道德建设,在全村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美在家庭”创建和“青年之家”、“夕阳红”等活动,修订和完善了村规民约,每年对各项创建活动进行评比,及时公布、表彰,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依托文化阵地,利用广场、村民议事室、图书阅览室、党员电教室、棋牌活动室适时组织开展各项科技、法律培训和文娱活动,村里还成立了农民篮球队、歌舞队、节庆和农闲时间组织教唱歌曲,经常与周边学校、单位比赛联欢,使全付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健康向上。从治理“脏、乱、差”入手,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户。西营村虽地处边境,但村里从未有过吸毒、贩毒人员,无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几年来,民事纠纷不出村、赌博、封建迷信、打架斗殴现象无踪影,全村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无一例计划外生育。村“两委”还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村民子女成才,对考取名牌大学和重点大学的学生分别给予5000元和2000元的奖励;对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每年春节举行一次茶话会,并给予一定慰问金;对孤寡、病残等困难户实行救助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对办理独生子女证的家庭给予一次性奖励等。

  健全制度,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支部抓住建立完善村级组织这个根本,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学习、活动制度,指导、督促各党小组认真按照制度开展活动,相继建立健全了青年、妇女、计育、老协、治保等各类村级组织,并依章、依照程序把村里的各种能人选进其中及党小组、理财小组内,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中的能动作用。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认真加强集体资金的使用管理,把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做为主要方向,管理上实行村帐镇管、财务公开,起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的效果。建立了2000元以上支出项目由集体讨论决定,1000至2000元由支书和主任审批,1000元以内由村主任审批的制度,村民小组集体资金开支除理财小组审核决定外,报村委会审核批准,建立责任考核制度,村干部实行全日制工作,报酬除享受财政补贴外,村集体每月补贴260元,村民小组长的报酬实行工作责任与经济补助直接挂钩,定任务定标准,调动了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