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新农村建设迎来春天 河南南阳市长黄兴维阐述“三农”重点工作

日期: 2006-03-23 13:56 作者: 蔡凯 来源:南阳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在南阳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南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维发表讲话时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实力

  第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集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粮、棉、油、烟、蔬菜、林果、食用菌、畜牧、水产、中药材等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把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建成6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15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基地、6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100万亩优质脱毒红薯基地。棉花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油料播种总面积保持在270万亩。烟叶建立20万亩生产基地。蔬菜集中建立450万亩生产基地。中药材建立200万亩生产基地。畜牧业大力发展以黄牛为主的草食家畜,建设黄牛、奶牛、羊、猪、禽生产基地。林果业新建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20万亩;新发展15万亩经济林生产基地。食用菌总产量达到6万吨以上。水产业年产量达到29万吨。

  第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以50家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发展壮大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万、上亿元的大个龙头企业。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加快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第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一要加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二要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推广一批对增产增收作用显著的重大农业技术。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搞好大宗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真正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三要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四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要重点抓好1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卧龙、社旗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努力建成全市的农业亮点、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第四,建立健全农村市场服务体系。一要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力争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万亩。力争三至五年内创出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二要加强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今年重点抓好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力争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建立起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三要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四要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力争使我市成为国内重要的农产品物流中心。继续抓好新野蔬菜、香花辣椒、夏馆山珍、双龙香菇、皇路店花生等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促其扩规模、上档次、强功能。

  (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第一,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第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劳务人员就近、就地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牞力争全年劳务输出总量达到180万人牞劳务总收入突破130亿元。

  第三,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目前牞我市农村尚有82万贫困人口,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突出抓好整村推进,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达到实施一村、解决温饱一村。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一要切实加强水利基础工程建设。继续加快唐白河干流防洪治理和赵湾、打磨岗、冢岗庙、桐柏赵庄4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靳庄水库续建和龙潭河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完成鸭河口灌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力争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旱涝保收田10.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6平方公里。认真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相关工作。

  二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突出抓好平原丘陵区造林绿化,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决战三年,每人每年植树10株,到2007年全市新植树3亿株,实现平原绿化高级达标"的目标任务。全年计划新造林106.88万亩,植树1亿株,新野、宛城、唐河、镇平、邓州5县市区实现平原绿化高级达标。

  三要切实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

  四要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的原则,突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大美化绿化力度。以农村"六小"工程建设为载体牞实现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3800公里牞解决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地区14.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5万户。

  (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一要稳定农村土地政策。

  二要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三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各地可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扶持。

  四要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要深化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多种市场主体,建立新的粮食市场体系,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保证粮食购销渠道通畅,确保不出现农民"卖粮难"现象。深化供销社改革牞创新管理和经营体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找位置,在帮助农民增收中求发展,充分发挥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作用。

  要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继续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四项制度"和"四个一律取消",强化对涉农收费的监督管理,坚决纠正各种乱收费行为,严防农民负担反弹。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牞着力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

  一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要筹措资金,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二要大力加强农村卫生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重点抓好7个试点县,总结经验,逐步推开。进一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救助体系。继续组织城镇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农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三要继续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牞乡有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室,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继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改变落后的风气习俗,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四要切实加强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必需的生活保障。

  (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一要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

  二要落实好对农业的三项补贴资金。对中央确定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补贴资金,必须按照上级的政策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群众手中,做到不截留、不棚架,确保农民得到实惠。

  三要加大各类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市委、市政府决定牞对农村道路、义务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科技"三下乡"、劳动力培训、农村"六小"工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农村改水改厕、农村沼气建设等涉农资金在不改变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统一整合,重点投放,确保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更大的效益。

  四要创新农业投入机制。积极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通过有限的政府投入激活民间资金,实现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社会力量、农民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