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要落到实处—— 布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示报告会上的讲话

日期: 2006-03-22 09:31 作者: 布赫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今天这个会很有实际意义,是具体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一次会议。交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对今后全国的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揭晓了2005 年中国十佳小康村,将起到很好示范的作用。下面,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讲几点看法。

  一、中国农民是伟大的创造者,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革命时期,我们的工作重点在农村,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党、全国掀起的改革开放高潮初期,农村改革又走在了最前面,家庭联产承包,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农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许多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所以我们不但不能忘记农民,而且还要继续大力发展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我们的经济能持续发展,为构建城乡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提高。建国初期农民年人均收入43.80元,1978 年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年人均收入134 元,2000 年上升到了2253 元,去年达到了3255 元,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民年人均收入得到了很大提高。

  农民收入虽然增加很快,但与城镇人均收入差距还很大,仍有相当部分的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牧区、山区还很贫困,生产发展水平还较低,农村建设还较落后,特别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绝大多数, 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全国的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这点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是我国目前重大的经济任务和政治任务,完成这项重大任务主要还得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非常及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农村工作的多次讲话,中央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农村问题的文件,和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不仅反映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也说明了“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为了贯彻和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伟大战略任务,我想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重视并解决的: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搞好调查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农业经济的发展周期长,产生经济效益要有一个过程, 不容易马上看到工作成绩, 再加上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们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工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 农村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不平衡,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对“三农”问题在思想上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在重视的基础上搞好调查研究,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措施能够从农村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同时也关系到农民本身的利益。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我们要尊重农民群众,关心农民群众,有事和农民群众商量着办,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特别要注意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式的形象工程,把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都用在实处,这样才会使我们的工作取得最大的实效。

  2.要抓好粮食生产这个根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的发展,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陈云同志曾说:“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他的“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在农业经济的多种经营中,首先要抓好粮食生产。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粮食生产搞好了,衣食无忧,我们才可以用更大、更多的精力去从事其他工作。粮食有保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有了可靠的基础。粮食生产联系到方方面面的事情,粮食增产采取什么措施,粮食的流通体制是否适合农业经济的发展,粮价的调控和补贴能否保护粮农和调动粮农的积极性,这些都要认真解决。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注意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等其他相关的二三产业。例如畜牧业的生产产业链就很长,包括奶业、食品业、皮革业、毛绒制品等等,皮革业又有皮鞋、皮衣、箱包、皮制家具等等,这样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村里、乡镇和中小城市就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不但可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更主要的是使更多的农民投入到大田作业以外的经济工作和服务行业工作中,在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活动中,提高农民素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3.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由于客观原因,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一直落后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的发展条件。因此我们要大力改善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使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更好的环境条件。例如改善交通状况,增加现代通讯、广播电视设施、设备,扩大各类信息的交流,建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充分的物质条件。要注意缩小农村、牧区、山区与城镇的差别,使这些地区逐步富起来,变成适合生产、生活的地方,甚至成为旅游胜地。使农民群众看病不用到大城市,务工不用远离家乡,这就大大增强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因素。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那时我们的国家就可以说进入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4. 加强农村各个方面的建设,造就新型农民

  在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协调加强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样才能真正保障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农村的学校、医院(医疗站)、文化馆(站、室)、科技推广站等公共文化、卫生、科普设施都要加大投入力度,在边远贫困地区也应逐步建立、充实这些设施。建设新农村,就要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因此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掌握现代劳动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一项很关键的工作。有了新型农民才能真正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城市要帮助农村,工业要反哺农业

  这次2005 年中国十佳小康村的揭晓,也证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正确,像江苏常熟康博村“波司登”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企业在发展初期得到了农业的支持,有了积累,到今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反哺农业,反哺农村基础建设,反哺农村公益事业,而农村、乡镇企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反过来又促进了这些企业本身效益的更快提高,形成良性循环态势。 因此我们要引导、支持社会各行各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建设,为构建城乡和谐的社会环境, 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快农村牧区的建设,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基础

  我国西部地区较东部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中国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又居住在西部地区的农村和牧区,因此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 实际上也就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因此农村牧区的发展不仅有经济意义,还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次被评为小康村的甲尔坝村就在内蒙古自治区,他们集中财力发展村级经济, 把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榜样。

  在中国,说民族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我国, 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西部和边疆大部分地区, 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4 .3% ,而少数民族人口中绝大部分又是农牧民, 城镇和工业人口占的比例很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把全国各地的农牧区都建设好了,实际上也就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点、难点恰恰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地大物博,但又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都还很缺乏。因此开发西部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 这里面也就包括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

  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 全国的和谐发展进程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加大对这些地方的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认真解决这些地区和民族工作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逐渐缩小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 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 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来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科学制定近期和远景规划。

  我国地域辽阔,南方、北方、东部、西部存在很大差异,规划要切实可行, 要立足各个地区乡村的不同特点,要兼顾不同地方、民族的特色,尊重各地传统、习俗。在这点上不应要求固定模式,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建设的内容、速度、规模也会不同。所以一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远景规划, 认真贯彻落实,一步步地、细致深入地去实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战略任务, 我们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落实中央的方针,坚决执行中央有关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振兴中国农村、振兴中国各民族地区、振兴全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6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