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区万亩玉米平均亩产1002公斤
日前,在秋粮收获的季节,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传来一个好消息:万亩灌区玉米高产田平均亩产达到1002.1公斤,百亩玉米超高产示范田最高亩产1282.0公斤,这是继2008年万亩玉米平均亩产913.2公斤之后又一次刷新东北—内蒙古春玉米区高产纪录。农业部科技入户玉米首席专家李少昆研究员告诉记者说,今年赤峰市松山区遇到过春夏两季干旱,在这种条件下玉米能获大丰收,完全归功于当地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松山区是农业部首批启动的科技入户工程玉米示范县。几年来,他们不断完善技术推广体系,促使农民种植水平逐年提高。2009年,松山区承担了农业部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在此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以科技入户工作网络为平台,结合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推广选用耐密抗倒伏品种,实施精量机播、地膜覆盖、增密增肥、配方施肥、淤洪灌溉为核心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在玉米播前准备、播后田间管理等各个农事环节服务到户,各负其责,确保科技入户工作顺利开展。
低温干旱应对措施出台
回想年初那场低温干旱天气,怎不让松山区人揪心呢。春季连续160-190天的低温干旱造成春播形势十分严峻。针对此情,松山区提早安排部署抗旱。4月14日农业局召开科技入户工作会议,下发《2009年松山区玉米种植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方案》及《松山区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技术指导员考核细则》,松山区农牧业局副局长、区科技入户岗位专家徐志民在会上要求技术指导员深入农户,开展技术指导,随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此外,他们多方挖掘水源,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培训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地膜覆盖、坐水点种等抗旱节水技术,发动群众不误农时,积极抢种,尽量减少旱灾造成的损失。
据了解,在这样特殊的气候条件下,松山区农业技术部门始终关注着各项数据的监测。春播期间,技术指导员深入到户,指导示范户采用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精量播种等抗旱增产技术,具体措施为:亩施有机肥1-3吨,亩施玉米配方肥20-25公斤,吸气式精量播种。用幅宽75厘米地膜覆膜,大小垄种植,大垄60厘米,小垄40厘米,株距20-25厘米。增施有机肥,落实测土配方技术,这样不但充分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各种养分需要量,而且节省了化学肥料投入总量;在播种方面采取精量播种,不但亩节省种子1-2公斤,而且提高了出苗率,达到了苗齐、苗壮的效果;地膜覆盖技术在今年特大干旱之年增产效果更加明显。在玉米苗期,技术指导员指导示范户一改过去“稀植结大穗”的习惯做法,合理增加密度,每亩保苗5000-5500株,亩增1000-1500株,为提高玉米产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季低温干旱,造成玉米长势弱,比常年同期矮5-10厘米,叶片少1-2片,技术指导员及时指导示范户及时中耕除草,结合间定苗耘地2—3次,加强苗期管理,达到松土、保水、增温、灭草的目的,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在玉米生长关键期,指导示范户按照松山区农牧业局提供的方案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在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方面,技术指导员积极引导示范户采用专业化防治办法进行防治玉米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将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高温干旱技术服务到位6月份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作物需水的敏感时期,松山区又一次遇见高温干旱天气,特别是进入7月份以后旱情进一步加重,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为积极应对严重旱情,全区各乡镇加大抗旱工作力度,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开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灌溉设施,农业技术指导员跟踪服务,指导农民抗旱,并及时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8月份进入高温天气,最高气温30度以上的天气有14天,其中8月13日最高气温达37.1度,而降水仅在2日内仅有2.3毫米,全区无有效降水,导致旱情进一步加剧。由于长时间干旱少雨,加之持续高温,部分机井干枯,灌溉田玉米无法按时灌溉,玉米抽雄灌浆速度减缓,玉米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减少,严重影响产量,松山区及时提出生产建议:1.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水利设施,增加保灌面积,提高单产。2.调整种植结构,种植耐旱作物和品种,提高抗旱性能。积极引导旱地、一水地种植耐旱的葵花、谷子等作物,尽量减少玉米及杂豆面积,引导农民选用抗旱品种。3.应用实用的抗旱农业新技术,如抗旱包衣剂包衣技术、全膜覆技术、膜下滴灌技术等。4.加大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全区积极组织新打配机电井和小土井,新建爬坡引水工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精量细播丰收已成定局
大旱之年,技术先行。穆家营子镇大西牛村科技示范户赵振华三年的收成记录证明了这一点。2005年他被遴选为示范户,种植玉米又养蛋鸡,用玉米喂鸡,将鸡粪肥田,实行种养结合的技术模式。在技术指导员的指导下,他带头应用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玉米产量不断提高,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05年他种植玉米11亩,使用的品种为冀玉九,收获玉米时平均亩产达到799.3公斤,比周边农户平均亩产657公斤的产量增产142.3公斤,增产21.66%。2007年他种植玉米—俊795,采取增施农家肥、种子包衣、化学除草和测土施肥等高产栽培技术。秋季实地测产时每亩结穗4669穗、平均穗粒重200克,平均单产达到941公斤。今年他种植玉米8亩,其中5亩参与高产创建活动。播种时间是4月29日,品种为先玉335,亩播种量为4公斤,播种前亩施玉米专用肥50公斤,鸡粪4000公斤、硫酸锌1公斤做为底肥。种植采用大行距60厘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20厘米的技术模式,每亩保苗达到6670株。9月26日经农业部科技入户专家组实地测产,玉米每亩达到1281公斤的高产量,比周边农户的玉米平均692公斤的产量增产589公斤/亩,增幅达85.12%。松山区安庆镇元茂隆村村民陈伟国说:“今年大旱之年能有这样的产量主要是得利于科技人员大力推广测土配方,还有机械精确(精量)播种,另外在六、七月份科技人员及时指导虫害防治。”
对此,李少昆研究员说,松山区高产田示范区每亩平均产量为1002.1公斤,比2008年创造的913.2公斤提高了88.9公斤,使得内蒙古春玉米大面积种植真正跨进了“吨粮田”。从松山区的高产(创建)可以看出,科技入户是一种好形式,它可以促使玉米产量不断提高,让农民效益不断增加。松山区玉米高产示范田可以为提高赤峰及同类生态区玉米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一个好的技术推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