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发展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大县的现代高效农业之路——江苏省兴化市科学协调发展现代农业纪实

日期: 2009-11-12 13:34 作者: 沈建华 陈兵 袁开建 仇党玉 史道智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年产粮食近130万吨,连续6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先进县(市)”称号;养殖水面75万亩,年产淡水产品22万吨,连续19年荣登江苏各县市冠军宝座,荣膺“中国螃蟹养殖第一县”称号;年产蔬菜100万吨,是亚洲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基地……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61亿元、财政收入33.37亿元,蝉联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探索出一条粮食生产大县科学协调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新路。

  既要增粮又要增效:“鱼”和“熊掌”都要兼得

  兴化市是我国的著名产粮大县。粮食生产的低效益与农民增收追求的矛盾,一直困扰和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市委书记贾春林说,增粮与增效,保供与增收,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课题。我们产粮大县既要顾全大局,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有效供给,又要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生产也才能持久稳产增产。因此,稳粮与增效,“鱼”和“熊掌”都要兼得!

  市长李伟说,粮食作为历经几千年的传统产业,因其提供基本生活资料而延续并将永远地存在下去,又因其本身受经济、自然等因素影响而成为弱质产业,稳定粮食生产,必须提高粮食比较效益。

  于是,近年来,兴化市落实中央省市的稳粮增粮政策举措纷纷出台,各级组织和农民创造和创新的增粮增效新招层出不穷。2009年,兴化135万亩水稻平均单产603公斤,获得了连续6年的持续增产。

  秋收时节,站在兴化市昌荣镇盐北村村头,一辆辆拖拉机、小卡车频繁开进开出,它们或满载粮食缓慢前行,或空车呼啸而去,一派繁忙景象格外壮观。陪同采访的兴化农口部门的同志介绍说,今年秋收生产,兴化水稻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1万多亩,总产增加了2100多万斤,全市农民都忙着卖粮收钱呢!

  记者喊住了满身是灰,刚卖完稻子的村民万仁权,他笑呵呵地和记者攀谈起来。“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啊,25亩稻子,亩产差不多700公斤,种粮真是一年比一年挣得多!”老万说,粮食丰产增收,好种子的功劳不可轻视。

  稳粮增产,首先要从粮食本身挖掘增长潜力。一个好品种是科学技术的凝聚,一粒好种子可以带来高产、优质、优价的效果。在品种上抢先机,这是兴化农民长期追求的“品种效应”,在兴化,每一次品种的更新,就会引起一次产量的提升,这已成为粮农们的共识。

  9月27日,记者在兴化市钓鱼镇见到了被当地人称为“粮痴”的李德剑。老李告诉记者,从四年前他主动承担江苏省水稻项目核心试验区建设以来,一直在围绕良种做文章。2005年,核心区选择杂交粳稻“常优1号”为水稻栽培品种,实收亩产达814.4公斤,列全国五个核心试验区之首;2007年,核心区攻关的杂交粳稻“陵香优18号”,平均单产为886.9公斤,列全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水稻单产攻关第一。

  兴化市委副书记金厚坤说,近几年来,兴化整合行政、资金、科技、人才等综合力量,借助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的高产创建活动契机,大力建设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实现了全市粮食大面积稳步平衡增产,农民种粮增收的信心和劲头越来越足!

  从2008年秋播开始,兴化在周庄、钓鱼、荻垛、新垛等乡镇大范围推进粮食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各乡镇选择交通方便,农田基础设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村组建设粮食丰产方,核心方连片规模化面积在1000亩左右,并登记造册到户,辐射面积达万亩以上。

  据兴化市副市长顾国平介绍,全市每个高效示范区都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沟系标准,统一播栽方式,统一肥水运筹,统一病虫防治,以确保品种的纯良化、肥料的利用率和病虫草害的防效。

  通过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兴化市水稻生产实现了单产稳定800公斤的连续攻关成功,并实现了超级稻超高产技术应用的重演性。2008年钓鱼镇姚家村超高产攻关方单产每亩894.9公斤,创造了稻麦两熟条件下水稻单产百亩方单产全国纪录;在小麦生产上,全市涌现出了一批单产在580公斤以上的攻关田、单产550公斤以上的百亩方、单产500公斤以上的千亩片和单产490公斤以上的万亩区。

  既要增产又要增收:农业也要做出“摇钱树”

  一顶顶巨大的“蚊帐”,笼罩在一个个长满水稻的大棚上。中秋节前夕,在兴化市陈堡镇红富堡科技发展园区,我们见识了兴化人稻田种出高效益的智慧。

  园区总经理姚长松告诉我们,这里是新型无公害水稻示范基地。前茬是番茄,每亩到手的纯收入已经7000元。他们巧妙地利用番茄大棚的钢架和充足的有机基肥种植“大棚水稻”。从稻种发芽开始,就给秧苗挂上“防虫网”,由于有了“蚊帐”,所以稻田里没有虫子,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绝对是“原生态”的优质稻。去年种了20多亩,每亩单产800公斤,纯收入3000元,创造了“万元田”的纪录。今年的种植面积是120亩,亩产万元没话说。

  兴化市每年的水稻种植面积在135万亩左右。如何在这些稻田里搞“立体种养”?他们引进、总结了稻田养鸭、鸡、鱼、虾、蟹,种植水生蔬菜等10多种模式,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做到既要增产,更要增收,种粮也要种出高效益,农业也能长出“摇钱树”。

  在位于荻垛镇的泰州蒲公英农业科技发展公司的570亩“稻鸭萍共作”的稻田里,我们看到一只只蛋鸭在稻行间“漫游”。董事长郭兆芹说,“稻鸭萍”共作就是在水稻田里养鸭,养绿萍,稻子在生长期中,不使用农药、化肥,鸭粪、绿萍成了稻子的肥料,鸭子在稻田里觅食,吃了不少虫子,也省去了农药。精明的郭兆芹还告诉我们一个“秘密”,他们不直接卖鸭子,而是卖“生态鸭蛋”。去年稻鸭共作亩平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目前他们又在50亩的稻田里投放了250公斤泥鳅,全部与日本客商订了合同,每公斤28元。

  近年来,兴化大力发展鱼蟹、蟹鳜、蟹鳅、虾蟹等多种综合养殖,走集聚养殖规模、集约生态养殖、集中培植品牌之路,由单一池塘养殖向多层面梯级养殖发展,已形成一批高效特色基地,河蟹规模化养殖2000亩以上的养殖企业及大户26家达38万亩,27个乡镇河蟹养殖规模达到1万亩以上,全市河蟹养殖产量达到4万吨、产值16.77亿元。

  红膏大闸蟹有限公司控股及参股企业总资产达2亿多元,现有养殖水面15万亩,辐射江苏各地及安徽、湖北,形成了河蟹育苗、养殖、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2008年实现产值3亿元,利税2000多万元,转移农村劳力、安置下岗职工6000余人,形成了股份化合作、生态化养殖、一体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红膏特色”。2006年中国渔业协会在国内第一次授予红膏大闸蟹有限公司“中国河蟹养殖大王”称号,红膏大闸蟹已经走出江苏、走向国外。

  江苏兴化市金香来大闸蟹有限公司,年产各类鱼、虾、蟹25万公斤以上,年创产值5000万元、利税800万元。近年来,公司实施了“金香来”特色水产品全程质量控制项目,制定严格的河蟹、青虾、鲢鱼、鳜鱼等相应水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及相应管理规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金香来系列水产品被认证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被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农业产业商会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进超市推荐精品”,荣获“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等称号,其事迹被《求是》杂志社编入《党旗飘飘》文集。

  兴化市燎原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是兴化专业从事水产品种苗繁育、成品养殖的民营科技型企业,拥有职工176人,各类技术人员35人,带动3000多农民走上致富路。近年来,公司实行股份化合作、生态化养殖、标准化管理、一体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在江苏、湖北、安徽3个省及太湖、洪泽湖、骆马湖、春城湖4大湖发展无公害绿色水产品基地5万亩,年产五期幼蟹1亿只、大规格扣蟹25万公斤、成蟹100万公斤、青虾30万公斤,板桥牌系列水产品自产自销点10多家已分布在江苏省及周边大中城市。2008年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年创纯利1000万元以上。

  全市已培植泓膏、板桥、金香来、中庄等10个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兴化大闸蟹知名品牌,泓膏、天宝湖、中庄、千垛、金沙沟等大闸蟹先后获国家级无公害水产品质量认证,泓膏、板桥、金香来大闸蟹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许可使用,泓膏、板桥、金香来、天宝湖大闸蟹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楚水醉蟹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金香来、板桥大闸蟹被授予江苏省名牌农产品,“兴化大闸蟹”获得地理标志和集体商标使用权。兴化大闸蟹已远销俄罗斯、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兴化大闸蟹加工成醉蟹。2009年,全市河蟹养殖面积65万亩,预计产量4.2万吨以上。

  兴化市还引导农民瞄准市场的“冷门”发展蔬菜生产,目前,兴化市已有10多万亩水稻田实现了“项目化”立体种养。在今年上半年4294元的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稻田养殖的“外快”收入达到400多元。

  为了让广大农民既能增产又能增收,兴化市进一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围绕香葱、加工蔬菜、湿地蔬菜、河蟹、青虾、小龙虾、南美白对虾、水禽、食草畜禽等特色高效项目,不断扩大生产规模,2008年全市高效种植业面积51.25万亩,比上年新增10.2万亩,高效渔业面积23万亩,比上年新增10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65%,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全市已初步形成西瓜、草莓、番茄、葡萄、蔬菜、特种水产等设施农业项目,2008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9.5万亩,比上年新增4.5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3.46万亩,比上年新增1.5万亩,设施养殖面积6.04万亩,比上年新增3万亩。目前“一区四园”农业园区规模已达2.5万亩。

  既要田长又要水生:农业资源做靓“水陆空”

  在周奋乡时堡村的近千亩的水面上,厚厚的芡实叶覆盖得严严实实的,10多条小船荡漾其中,头扎彩色方巾的农户们飞快地将一个个鲜嫩欲滴的芡实采摘下来,轻轻地放进船舱里的竹篓里……国庆前夕,记者在这里领略了一幅水上丰收采摘风俗画。

  村主任赵继珠告诉我们,由于芡实外形酷似鸡头,当地老百姓干脆称为“鸡头”,其味道香甜,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中秋时节几乎每家都要买上几只“敬”月光菩萨。这个时候是上市的旺季,莲蓬卖每公斤7元,要是剥成莲米卖,每公斤30元左右。据了解,周奋乡芡实的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农民每亩收入在3000多元。全乡种植的茨菇、荷藕、水芹菜等水生蔬菜的面积达到1.6万亩,可让2.6万农民人均增收千余元。

  兴化市在2393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水域面积占了近四分之一。市委市政府在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发展水产生产的同时,引导农民发展水生蔬菜生产,起到了致富农民,改善水质的双重效果。

  兴化市利用稻田的沟渠、鱼塘的池埂、开发的荒滩大力发展水生蔬菜,让水中长出“一桌菜”。缸顾乡去年新发展荸荠近千亩。该乡100多位农民经纪人在上海曹安等市场租下摊位,经营加工“清水马蹄”等水生蔬菜,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全乡常年从事水生蔬菜经营的人数约4000人。沙沟镇开发了3000亩荒水滩种植浅水藕,加工成盐渍藕出口日本,亩平纯收入近3000元,是传统种植业的3倍多。今年将扩大到近万亩。西鲍乡牛陆庄村芡实专业合作社种植规模达800多亩。入秋以来,合作社每天采收鲜芡实1000多斤,分发给农户手工剥成芡米,每斤鲜芡实付给农民剥工费1.2元,仅此一项,芡实产业合作社可带动80多农民在50多天内增收17万多元,人均增收2100多元。据了解,全市每年有近40万吨的茨菇、茭白、菱角等小品种水生蔬菜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

  不仅水长,更有水养。兴化特色在“农”,优势在“水”,河湖纵横,全市各类水产养殖面积75万亩,近年来,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品种,大力推进鱼虾蟹养殖,引进和推广10多种地方特色品种和国内外优良品种,实施了20多个省和国家级渔业科技项目,形成43万亩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5万亩绿色水产品生产基地和1万亩有机水产品生产基地,已建设渔稻共作和蟹鳜混养、鱼虾混养、青虾高效生态养殖4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及40万亩江苏省高效渔业规模化示范区,先后获得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等奖励7项,“丁鱼岁鱼人工繁殖与推广养殖”、“梭鲈全人工养繁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2008年全市河蟹养殖面积61.4万亩,克氏原螯虾养殖面积25万亩,水产品产量22万吨,销售收入25亿元,连续19年淡水产品产量名列全省之首。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授予兴化“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县”。

  既要加工增值又要市场领先:农业在产业化中转型升级

  阳春三月,如果你走近兴化市广阔的田野,一阵阵江浓郁的葱香便会扑鼻而来。公路上,运葱的卡车络绎不绝;河道里,装葱的大船马达隆隆。据兴化市政府负责同志介绍,全市香葱的种植面积已达22万亩,年产鲜葱50万吨,有120多家香葱加工企业,20万人从事香葱的生产加工,每年给农民带来5亿多元的收入,成为亚洲最大的脱水香葱生产基地。

  众多的客商看中这里特有的香葱资源来兴化投资兴业。韩国客商投资的江苏信友食品有限公司、世界知名企业顶新集团投资2000万美元兴建的顶芳脱水食品有限公司,已成为兴化香葱加工的龙头企业。中日合资的兴野食品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新上的“FD”真空冷冻脱水生产线生产的脱水香葱,经浸泡后能够保持香葱原有的色泽和味道。

  近年来,兴化市的蔬菜加工产业如火如荼地迅速发展,拥有加工蔬菜基地20多万亩,蔬菜加工企业130多家,年加工蔬菜达80万吨,加工产值近12亿元。其中,以兴化香葱、高丽菜、胡萝卜为主的脱水蔬菜产品已成为全市区域特色产品和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2001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香葱生产和脱水蔬菜加工基地。

  为了将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兴化市着力做优产业链条,通过拉长加粗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增强带动能力。

  江苏九寿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97年4月,是一家专业从事水产养殖、食品开发、速冻加工、甲壳类衍生品、医药中间体和天然提取物研制、开发和生产的外向型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两个示范化养殖基地、4条国内先进的冷冻加工流水线、6条生化制品生产线、2座冷藏量1000吨以上的冷库、2座先进的微生物实验大楼,具有年产万吨生化制品、水产食品的能力,利用河蟹、龙虾壳提炼的甲壳类衍生品壳聚糖、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及头孢系列等几十个品种,产品相继通过ISO9001∶2000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对美HACCP体系认证、欧盟卫生注册通行证和全球食品BRC认证,全部销往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2006年获得农业部“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称号,2007年公司西郊养殖场被认定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08年公司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生态河蟹产业、干燥蔬菜产业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其中生态河蟹、干燥蔬菜、优质稻谷等三大产业年产销突破10亿元。全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泰州市级龙头企业12家,2008年泰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64.6亿元、利税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