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不饱"到"吃不了":河北粮食生产60年概述
“同样一块地种麦子,新中国成立前亩产百余斤,今年亩产1300多斤,想都想不到啊!”6月12日,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对河北省栾城县北屯村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测产验收,史建刚的母亲听说“亩产654.6公斤”,念叨起小时候的穷日子。
其实,这位老人的感言就是冀粮生产的一个缩影。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张文军说:“60年来,我省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469.5万吨提高到去年的2903.1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4年稳定在2500万吨以上,实现了从粮食调入省向粮食调出省转变,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
昔日:农业大省却一直缺粮
“新旧社会两重天。”一说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年已8旬的桥西区振头一街村民王冬就打开了话匣子:“由于连年战争,大片大片的土地撂荒,农具是镰刀、犁耙,还有辘轳、水车,大田里是清一色的小麦或玉米,年年粮食不够吃,许多人饿得猫着腰,站都站不直”。
据资料显示:1949年,河北省粮食总产469.5万吨,单产43公斤、人均152公斤。3000多万燕赵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利用3年时间革除时弊,艰苦创业,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3年经济恢复期间,河北省按照“土地法大纲”顺利完成土改,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各级政府向农村派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指导员,为农民传授“新式耕作方法”,激发了广大农民生产热情。随后是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开山造田、打井修渠建水库,使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1年,我省粮食短缺问题没有解决,1978年从外省调入粮食6.7亿公斤。”从事冀粮研究的河北省农业厅宣传中心主任王彦敏介绍,受社会政策和自然灾害影响,冀粮生产呈跳跃式波动增长,1966年全省粮食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1974年达到1568万吨,随后在1500万吨左右徘徊了8年。
改革:“缺粮省”实现自给自足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出台第1个一号文件,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这一年,河北粮食平均亩产168.5公斤,总产1751.85万吨,一举摘掉“缺粮省”帽子。
“以前在生产队,吃的是‘大锅饭’,干不干一个样儿,一年到头儿挣不了几个钱。如今‘大包干’,俺越干越带劲儿!”栾城县范台村农民檀增顺说,他家兄弟5个再加上父亲共6个劳动力,过去一年最多分200元。而1983年,他家分到20来亩地,同样种小麦玉米,除去上交国家、集体和留足口粮以外,收入4000多元,足足是以前的20倍。
据石家庄市统计资料:1978年,该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87元,粮食产量75.54万吨;1984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50元,粮食产量增加到325.56万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制度的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1991年,河北农业虽然遭受洪涝、风雹、伏旱等自然灾害,但仍取得总产量2268.7万吨的大丰收。这一年,全省人均占有粮食366.5公斤,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从粮食调入省向调出省的历史性转变。
现在:科学种田保年年丰产
统计资料显示,1994年冀粮总产跨上2523万吨的台阶,并连续5年保持在2500万吨以上,在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917.5万吨,居全国第6位。随后5年,市场上粮价持续下跌,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2003年,冀粮播种面积缩减到8916万亩,粮食总产量降至2384万吨,为10年来最低水平。
河北省农业厅粮油处李联习说:“从2003年,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公共财政大力向农村倾斜,修路、打井、架电线,发展节水灌溉,使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促进了新一轮的农业丰收。”
2004年,河北省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针对水资源匮乏、夏秋粮生产不均衡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将单项高产技术进行优化和系统集成,形成“山前平原区节水型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一体化技术”、“黑龙港地区小麦玉米两熟节水丰产一体化技术”、“冀东平原区小麦玉米两熟资源高效利用一体化技术”三套农业技术体系,为冀粮高产丰收奠定了技术基础。
笔者从省农业厅获悉,从2005年至2008年,河北粮食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2500万吨以上,平均每年向省外销售粮食730.2万吨,位居全国粮食商品量前列。据农业专家推断:今年河北夏粮预计总产1245.01万吨,比上年增加8.49万吨;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目前总体长势喜人。“如以后没有重大自然灾害,燕赵大地将迎来新的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