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2009年晚秋生产指导性计划意见
晚秋作物种植是文山州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弥补大春不足的重要措施之一。大力发展晚秋作物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增加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州今年大春栽种形势虽然较好,基本实现满栽满插,但仍然还有相当一部份旱秧地、雷响田、二荒地没有栽种。为确保全年粮食生产计划目标的实现,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请各县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一、计划目标
全州计划晚秋作物播种面积87万亩,其中,粮食面积计划77万亩,比上年减1.5万亩,总产计划6920万公斤,比上年增1325.4万公斤;蔬菜等其它作物面积计划10万亩。粮食作物中,秋玉米面积11万亩,产量2300万公斤;秋薯类面积31万亩,产量2700万公斤;秋大豆面积13.5万亩,产量750万公斤;秋杂粮面积12.5万亩,产量920万公斤;晚稻面积0.5万亩,产量200万公斤;再生稻面积0.5万亩,产量50万公斤。
二、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今年我州小春生产因受旱灾、霜冻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小春粮食产量虽比上年增产1646.6万公斤,但还没有完成计划任务,要实现全年12.23亿公斤粮食产量,困难很多,大春生产的压力也很大。尽管今年全州正季大春基本实现满栽满插,但增加的产量仍需要靠晚秋来实现。目前我州境内遭遇强降雨次数频繁,农作物遭受洪灾损失较重,大春受灾损失因素较多。各级党委、政府及农业部门,务必认清当前生产形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对晚秋工作的领导,要把晚秋生产列为当前农业经济工作的重点,专题研究,重点安排,采取一切强有力的措施,从人力、物力上 给予保证,抓好今年的晚秋生产。
(二)加强晚秋种植结构调整,增加经济收入。在千方百计采取措施确保粮食产量按计划完成的情况下,注重晚秋作物的结构调整,要以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等高产值经济作物。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确定晚秋经作品种,与龙头企业结合,积极推行订单农业,实行订单生产,合同收购,提高生产与市场销售的对接,增收农民收入。
(三)千方百计扩大晚秋作物,实现增产增收。发展晚秋生产,是我州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实现增产增收的一项生产措施,增收效果突出。一是要及早调查落实因灾害造成绝收的田地面积及分布情况,实行改种;二是落实早熟作物地块,实行套种、再种;三是充分利用旱秧地、轮歇地、二荒地的扩种,多种。千方百计扩大晚秋作物种植,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真正做到不荒芜一分田一分地,努力实现增产增收。
(四)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我州立体气候突出,各地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和发挥气候优势。西畴、麻栗坡、马关、富宁要充分利用低热河谷区热量资源,重点发展秋大豆、秋杂豆和秋红薯等;文山、砚山、丘北、广南等高海拔地区,可实行多作物、多品种分别布局,适合什么种什么的原则,大力发展荞子、杂豆、薯类等作物。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一是突出秋玉米、秋薯类两个重点作物,大力发展两个晚秋主体粮食作物;二是突出地块区域重点,砚山、丘北的早辣椒、西畴、麻栗坡、马关的早熟作物地地块平整,肥力层次高,是发展晚秋、确保产量的重点,要重点规划,重点安排,重点发展。
(五)抓住最佳节令,抢墒播种。我州的晚秋种植,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所致,最佳播种时间较短,一般要求在立秋前后10天内播种为佳。各地要集中力量,适时抢栽,力争在最佳节令播种结束。
(六)加大杂交玉米推广力度。由于杂交玉米有早熟、高产、抗性强等特点,很适宜我州的立体气候种植,因此各县要加大晚秋杂交玉米推广力度,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七)继续做好农用物资调供服务工作。一是要各县要根据计划任务,积极指导种子经营单位或经营户做好所需种子的余缺调剂工作,及早落实就位到农户;二是要及早做好技物配套工作,确保良种良法到位;三要是尽快抽调农科人员,做好晚秋生产的宣传发动、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要办好样板,搞好示范,幅射带动周边农户,提高科技含量,促进晚秋生产增产增收;四是各级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做好农村信贷发放,特别是利用好小额信贷,支持晚秋生产,为夺取晚秋丰收,实现今年计划目标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