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发展粮食生产

溧阳市2万亩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可年增产粮食

日期: 2009-06-18 00:00 作者: 来源:江苏农业网 【字体: 打印本页

  2008年7月立项的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溧阳市标准粮田(新增投资)建设项目,于2009年1月获得省发改委批准动工以来,溧阳市农业局认真贯彻落实部、省、市农业部门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业主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通力配合,工程进度快,质量好,项目区群众满意,到2009年5月底工程全面结束,并于6月2日通过省、市专家组的验收。

  一、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位于溧阳市南渡镇滕村村、胜笪村、增福村以及天目湖镇观山村等4个村,总面积2万亩。项目计划总投资600万元,实际到位中央投资400万元,省级投资61万元、地方配套139万元,各资金均按时足额到位。实际支出600.3万元,其中田间工程551.4万元、仪器、设备7.6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9.9万元、其他1.3万元。项目新建400HW-7水泵/Y200L-4-30kw电机灌溉站2座;新建衬砌渠道24355米;开挖沟渠13249米;新建各类机耕桥581座;新建各类闸639座;新建各类涵洞91座;新建砂石机耕路15320米;新建混凝土道路16米。新建滕村灌溉站10KV高压线路800米及变压器一台;加高灌溉总渠300米,采购电脑2台,GPS1台,土壤样品柜14件。

  二、项目建设成效

  该项目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坚持工程措施与农艺、科技措施综合投入、综合治理,大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使项目区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显著加快,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实施完成后将达到“日降雨200mm不积水,百日无雨不干旱”;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8%以下;农田水利生产效率提高15%,达到1.5kg/m3,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耕地土壤肥力达到高产稳产地力水平。

  (二)经济效益。项目区粮食单产比实施前三年(2005-2007)平均单产增加9%左右,分别增加稻谷45kg/亩、小麦40kg/亩。每年增加粮食170万公斤,新增收入306万元;加上节水、省肥、节药、省种等,每亩节支增收30元,节本增收60万元。项目区内农民每年可增收426万元,平均每年亩增收213元。

  (三)社会效益。项目区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水稻和小麦(油菜)生产的优势更优,推进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格局的形成,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同时,粮食产量的增加,又促进了粮食加工业、养殖业、流通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新的就业空间。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农业生产步入良性循环。

  (四)生态效益。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完善的田间灌排体系,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大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加强领导,强调一个“责”字

  标准粮田建设(新增投资)项目,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粮食安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又是国家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因此,溧阳市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它作为一项特殊的政治任务来组织好、落实好、建设好。溧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溧阳市标准粮田新增投资项目》的落实与实施。市政府办公室于2008年12月22日专门下达文件,成立溧阳市标准粮田建设工程项目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农林、发改、财政、国土、水利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任副组长和成员。

  领导小组积极做好与财政、国土等部门及项目实施所在镇村的协调工作,帮助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农户土地调整,青苗补偿等事项。

  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实施小组,项目实施实行项目单位法人负责制,土肥站站长为项目第一责任人,市农林局纪委、监察进驻项目,全程监管项目实施。

  (二)精心组织,突出一个“赶”字

  标准粮田(新增投资)项目,建设任务重,建设工期短。建设期间又恰逢冬季,天寒地冻,雨雪天多,田间工程施工难度相当大;再加上春节休假,将使得建设工期变得更为紧张。为了抢时间,争速度,溧阳市农林局精心组织,多措并举。

  1、项目可研报告与项目初步设计同时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项目建设内容的变更,同时可以大大节省前期准备工作时间。项目的可研报告与初步设计聘请有实际经验的水利专家编写。

  2、制定具体的工程进度计划表。为加快建设进度,采取倒排工期法,明确各田间工程完成时限,并制定了奖罚制度,严格执行。

  3、集团作战与游击战相结合。针对项目的实施内容区别对待。如开挖渠道,机耕道路施工等,采用机械,人员一起上的大兵团作战方式,利用晴天的有利时机,突击作业。对泵站、水泥防渗渠的建造则采取齐头并进,分组施工办法。

  (三)施工技术,体现一个“科”字

  混凝土施工是标准粮田项目田间工程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同时混凝土施工和保养是决定本项目田间工程施工进度的关键。为了既保证施工质量,又保证施工进度,在混凝土施工技术上项目单位主要采取了二种方法:

  1、调整配合比。主要适用于在0℃左右的混凝土施工。具体做法:一是选择早强硅酸盐水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二是尽量降低水灰比,稍增水泥用量,从而增加水化热量,缩短达到龄期强度的时间。三是掺加早强外加剂,缩短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提高早期强度。

  2、抗冻外加剂。对混凝土拌和物掺加一种能降低水的冰点的化学剂,使混凝土在负温下仍处于液相状态,水化作用能继续进行,从而使混凝土强度继续增长,施工作业不受影响。

  (四)全程监管,确保一个“质”字

  为确保田间工程建设质量、工程进度和施工安全,在工程建设中项目单位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制、基本建设工程招标制和监理制的“四制”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工程建设成效,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建设单位(土肥站)有专人定驻工程施工现场,会同监理人员全程监管工程质量。每一道工序结束后,需有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进行下道一工序施工。市农林局分管局长、土肥站站长每周2-3次亲临施工现场督查,严把质量关。

  (五)资金管理,注重一个“安”字

  在资金管理上,项目资金由财政集中支付,切实做到项目资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公开、透明、安全;在资金拨付时,严把资金审批程序,实行资金拨付必须有项目负责人、施工监理、建设单位法人、分管项目副局长、分管财务副局长等五人签字制度,财务管理人员全程跟踪施工进度,确保资金合理规范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