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源县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近年来,肇源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培育和扶持,用产业化思路引领农业生产,突出龙头企业作用的发挥,实施抗旱水源作保,优良品种当家,在发展粮食生产上做到了领导认识、县乡扶持、技术服务、物资调剂四个到位,实施了良种与良法、农艺与农机、农艺与水利三个结合。并针对肇源县土壤类型多的实际,利用土壤分级技术,把全县划分大、中、小区,合理规划发展,针对西部乡镇沙土地较多的实际,重点发展杂粮生产,建设了杂粮产业带;针对东部乡镇土质条件好的实际,重点发展玉米、高粱产业带;针对沿江乡镇水田多,水田生产习惯好的实际,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带。通过划分区域,发展产业带,解决了肇源县适地不适种,发展不规范的问题,为今后农业发展积蓄科技力量。
连续5年由县财政投资,建设了旱田优质作物对比试验示范区,每年实验示范面积都在70亩以上,为肇源县今后发展优质农业,特别是优质粮食生产提供了品种选择。与此同时,投资2,629万元,完成了780处抗旱保收田大井配套,全县抗旱保收田面积增加到75.4万亩。投资296万元,在新站、薄荷台新建改造两处浮船,使全县沿江灌区全部配备了二级提水浮船,50万亩水田生产供水有了基础保障。新组建农机合作社23个,全县农机合作社总数发展到66个,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走在了全省前列。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不断扶持壮大了一批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把特色产品形成品牌,形成产业,打造出肇源农业品牌。古龙贡米、北大荒米业、北斗米业、太太香米业以及大庆*新肇粮食产业园区等一批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和粮食流通环节相生共荣。在全县范围内,确定了玉米、水稻、高粱等粮食作物的主导品种,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10万亩。50万亩国家级水稻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有15万亩水田实行了全程机械化作业。种植业效益的提高,使得农民舍得投入,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单产同步增长,单产贡献大成为粮食增收的鲜明特点。全县种粮大户已经发展到230户,比上年增加33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