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小麦何以旱年出壮苗
———关于桓台“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县”建设的调查
今春,全国大面积麦田受旱,但全国商品粮基地、小麦主产区———山东省桓台县36.45万亩麦田却传来无旱情的消息。县农技推广中心2月5日土壤墒情监测,0-20cm耕层土壤含水量20.1%、20-40cm土壤含水量19.4%;2月23日监测,0-20cm耕层土壤含水量19.13%、20-40cm土壤含水量19.24%,全县无受旱麦田。苗情是:全县36.45万亩小麦平均亩茎数72.5万、单株分蘖4.8个、三叶大蘖3.2个、单株次生根7.2条。结论是,群体合理、个体健壮。
记者3月初来到桓台,这里依旧无雨,依旧不旱。记者查阅了2008年墒情苗情记录。2008年2月18日,0-20cm耕层土壤含水量21.94%、20-40cm土壤含水量19.76%;3月4日,0-20cm耕层土壤含水量20.00%、20-40cm土壤含水量19.57。苗情是:全县36万亩小麦平均亩茎数62.10万,单株分蘖3.6个,单株次生根3.5条。结论是,由于连阴雨导致晚播,使亩群体与正常年份同期相比减少了15万左右,单株分蘖减少了2个左右。
县农技推广中心农技站科员王锡久说,今年墒情与去年差不多,但由于标准化措施落实得好,苗情比去年还要好。2008年,桓台县被省政府确定为“粮食高产创建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业项目县”,35.6万亩小麦最高亩产达到718公斤,平均亩产达到523公斤;36万亩玉米最高亩产943公斤,平均亩产达到639公斤;不仅保持了小麦连续11年亩产1000斤、玉米亩产1200斤的纪录,还分别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桓台何以无雨而不旱,走近桓台才知道,不浇水恰恰说明水利建设不是做在地表上,没旱情恰恰说明标准化生产技术不仅仅是写在文本上。桓台何以旱天而不灾,了解桓台才明白,一手抓水利等粮食生产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与完善,一手抓标准化生产等技术体系建立与推广,这是桓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粮食生产上的成功实践。
水利部门说:水利有保障
粮食是桓台的名片,桓台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始终抓住粮食生产不动摇,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来抓。随着"吨粮县"、"双千县"、"小麦千斤县"的相继建成,在巩固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的同时,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1992年以来,县、镇两级每年投资1000万元以上进行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和改造,实现了农田林网化、道路沙石化、灌溉防渗化、种植规范化。现有有效机井1.1万眼,单井控制面积40亩左右,实现了机、井、房、渠四配套,轮灌周期由过去的10-15天缩短到3-5天。每亩有防渗渠10米以上,全县现拥有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8.13万亩,每年可节水4200万立方。
县水利局副局长张光栋告诉记者,他最近与几位七八十岁的老农聊天,他们都认为,与过去相比,今年桓台不旱。老人们也知道,如今旱也不怕,因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桓台的地下水位始终保持平衡并略有回升。主要原因是近年水利建设思路大调整,宏观治水,综合治水。一方面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水措施等综合措施在生活与工业农业生产上普遍推广,另一方面,近年有效降水逐步增加,补充了地下水;充分利用洪水资源,拦蓄补充地下水;实施人工降雨,保墒抗旱。与此同时,转变思路,工业、城市、生态、农田、设施、民生水利综合治理,逐年增加投入。2006年开始,县里出台解决农村饮水和农灌井惠农政策,打井费用由县财政补贴一半。三年来,已打82眼饮水井、600眼农灌井。全县城乡河流水系整治去年启动,总投资8.57亿元;城乡饮水同网同质改造去年启动,总投资3.27亿元。张副局长说,这些工程的投入力度,在全国县级算首屈一指。
农业部门说:标准化技术作用大
"桓台不旱是因为浇了越冬水。"县农业局副局长史元明和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刘仲兰告诉记者,随着标准化技术到位率不断提高,才能达到"旱天不旱"的效果。
2003年,在全国粮食生产大滑坡的情况下,桓台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县"的目标,通过全面实施统一供应优良品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和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的"四统一"标准化生产系统工程,优质高产品种普及率达到100%,小麦、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达到95%以上,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全面落实。桓台针对粮食生产技术措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系统总结出了适合桓台实际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小麦生产全面推广了以氮肥后移为核心的"三推迟、四减少"标准化生产技术,玉米生产全面落实了以合理密植为核心的"一增一防三改"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实现了粮食的标准化生产。县农技推广中心还起草了淄博市地方农业标准《优质专用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DB3703/T00-2008》。不断规范和完善的技术体系一方面按照惯例,每年集中两次逐镇、逐村培训,村村办班,户户受训,一家一张明白纸,一户一个明白人;另一方面依托国家、省、市近年来的各种农业项目的实施,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标准化生产技术进一步落实并带动了全县粮食生产的大面积均衡高产。
2月中旬,山东省农科院组成了3个专家组实地调查认为,造成今年山东小麦重大旱情的主要原因:一是入冬以来缺乏有效降雨;二是部分麦田整地及播种质量不高,如部分秸秆还田旋耕地块由于未实施镇压、浇水等措施,造成土壤疏松,失水快、旱情重;三是部分麦田未浇越冬水;四是部分品种选择不当,抗冻、抗旱性差。而专家对桓台小麦的表现感到惊奇,究其原因,就是四个问题除了第一个以外,其他三个问题在桓台并不存在。"三推迟、四减少"是桓台县农技中心通过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开展氮肥后移技术研究与推广过程中逐步配套完善的标准化生产技术。2008年秋种,全县小麦播种时间集中在10月5日前后,比常年推迟7天左右,有效控制了小麦旺长;冬前全县麦田普遍运用了越冬水,运用时间集中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保证了小麦安全越冬,并为春季小麦返青生长提供了较好墒情。
村委会说:增产还是有潜力
索镇睦和村委会主任郑永本率领一批中青年妇女在村里种地。她们并不能完整地叙述"三推迟、四减少"的内容,但她们已经按照上面的要求在"推迟"着或"减少"着。
郑主任说,2005年下半年睦和村开始搞高产示范。全村2500亩地,从100亩开始,现在示范片有300亩。"搞了高产示范后,效果就是不同,这就是科技。"用好品种这个都知道了,要浇水施肥也知道,但搞了示范后,就知道光有种有肥有水还不行,还得会用,"这就是科技"。
比如第一次返青水,浇早了,头两片叶又宽又厚,穗小,蘖多,产量不高。科学方法是,适当晚浇水,壮根壮苗。在清明前后,最晚清明后5-10天浇水,穗大,千粒重高,产量高。今年稍旱点,人工降了两场小雨,基本不会影响产量。除了科学浇水,科学打药也能提高药效好几倍。科学施肥同样重要,原来我们都是"一炮轰",苗少,不全。前几年开始用农业局科学配方施肥的方法,底肥60斤,追肥40斤,小麦亩产大大提高。玉米要高产,要二级追肥或三级追肥,可以保证800公斤。种子不改革,产量上不去。技术不改革,高产也没戏。标准化生产技术让全村产量一年一个台阶。小麦高产示范方亩产2006年是900斤,2007年1000斤,2008年1560斤;玉米示范方亩产2006年1100斤,2007年1200斤,2008年1886斤。在高产示范方带动下,全村普遍高产,产量低的也就是几十亩。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采用新技术。"这就是科技。"郑主任几乎每说一段话都有这样一个总结。
郑主任讲起"科技"来是滔滔不绝。他说,通过搞高产示范,他越来越明白,对于农民来说,增产不仅在于物质投入,更在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技术",这些物质技术都要标准化。他说他有信心。现在的问题是,全村人均一亩地,尽管种粮效益不错,但人均种粮收益太低还是影响积极性。如果人均达到5亩地,就有吸引力了。他想找个好项目,把劳动力转移一下。他说他们村正在试验,就是成立一个合作社一样的机制,把上面来的粮食生产项目、补贴打包整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科技推广和服务力度,以保证通过粮食生产获得稳定的收入。
加工企业说:就怕原料断了档
位于桓台县城西的山东梨花面业有限公司机声轰鸣,整洁有序。现代化的加工企业与农民送粮的毛驴车形成反差很大但又不失和谐的一景。年轻总经理陈恒庆接待了记者。公司成立于1992年,以生产经营面粉为主,有日处理小麦900吨的瑞士布勒面粉生产线两条,日加工20吨的面条生产线三条。年加工能力30万吨,去年实际生产20多万吨。"梨花"面粉先后荣获山东名牌、山东著名商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省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HACCP认证等荣誉称号。达丽园食品、好丽友食品、美国加州牛肉面等知名品牌均以"梨花"为原料。
而"梨花"的原料来自桓台的小麦。"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县"的建设成就了他。陈经理告诉记者,企业今年准备投资两千万元,建一个高档专用粉生产线。还要投资3500万元,建一个10万吨的仓储库。为什么要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增加投资,主要原因是桓台小麦知名度很高。出去与同行接触,一听说是桓台的,人家马上对你肃然起敬。前几年,桓台小麦的收购价一直比周遍县市每斤高出5分钱,比鲁西南高出7分钱,比苏北、皖北高出1毛多钱。由于品质好,规格统一,桓台小麦多年来被市场争夺,约有1/3的桓台小麦卖到县外。特别是我们多年来推广的一些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被加工企业一致看好。由于实施标准化生产,原料的各项加工指标一致性好,保证了面粉质量,"梨花"面粉出厂价也比别的面粉厂一袋高出2元。陈经理说,现在,面粉加工行业是谁能控制原料谁就能胜出。因此,2009年他们扩大了订单面积和落实力度,筹建自己的仓储库,最大限度地吸引原料进厂。同时,企业也由原来的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迈进,让好麦子不断提升附加植,全面提升小麦产业质量。
陈经理说,我们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很好,县里和省里都给予了很大支持,我们目前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只有一条,就怕原料断了档。
桓台县小麦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已经6年了。桓台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县域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桓台没有撤销农委,1993年成立了县农技推广中心。桓台有农技、农机、水利、良种、生资五大社会化服务体系。桓台下一步计划大力发展精准农业。高产攻关将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精准操作,力争小麦、玉米攻关田单产分别达到750公斤和1000公斤左右,全县小麦玉米平均单产达到550公斤和650公斤左右。
桓台给我们的启示是,粮食生产能力安全了,粮食安全也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