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发展粮食生产

重塑粮食产业带动力———解读产粮大县榆树市县域经济突破之路

日期: 2009-01-05 15:11 作者: 刘艳涛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坐落在“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上的吉林省榆树市,农户平均拥有15亩耕地,并有着优良的农业传统,自2004年已连续五年夺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标兵”称号,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282万吨。

  丰富的粮食资源曾一度让这个以粮食为荣的农业大市颇为尴尬。粮食高产,财政困难。所谓“高产穷县”是农业大县的普遍性问题。如何把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转化为县域经济强劲的带动力,成为榆树市突破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

  “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和重点。榆树市的优势是粮食,依托以粮食为主的农业资源优势,推进粮食产业升级,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用工业武装农业,多层次、有重点地谋划县域经济布局,构筑有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撑,这就是榆树市县域经济突破之路。”榆树市市长王立学近日在北京领取该市第五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奖牌后,向记者描绘了榆树的未来经济发展之路。

  把“根”抓住才有基础

  榆树市127万人口,106万是农民,80%以上的农民直接从事粮食生产。“粮食一旦有闪失,必然会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必然影响以农业为基础的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必须把粮食产业作为县域突破的‘一号工程’来抓。”王立学道出了种粮对于榆树经济社会的意义。多年来,榆树市粮食生产屡创新高。大量资金、技术、人力管理的投入是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的根本保障。

  推行粮食生产区域化布局是榆树市粮食种植的一大特色。该市地域广阔,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耕地适种情况不同。为此,该市采取项目定向投放,农业科技有针对性的跟进,形成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专业粮食生产基地。目前,已建成150万亩高淀粉玉米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50万亩优质高油大豆生产基地。在这种专业化的布局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粮食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启动实施《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制度》、《标准化基地环境保护制度》等七项标准化制度和技术规程。截至目前,全市已被认定国家级的绿色水稻生产基地达到12.1万亩,无公害认证单位达到18个,绿色食品认证企业达到8家,注册登记的粮食产品品牌有20多个,这些产品畅销南京、广东、上海等大中城市超市。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基本农田是榆树市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的基本保障。2008年该市启动实施投资2.7亿元的五棵树、刘家高标准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大坡镇水田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武装以弓棚镇为中心覆盖14个乡镇的百万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投入2.8亿元,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打井灌溉等工程;积极谋划投资7.5亿元的引松入榆、引松入卡、松榆灌区改造等重大水利工程。该市还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市500多万亩基本农田总量不变,每年集中开展一次积造农家肥活动,坚持所有旱田三年必须实现一次深松深翻。

  种优才能质高、质优才能价高。近两年,榆树市先后引进和推广玉米、水稻、大豆优质专用品种20多个,全市良种率达100%。此外,该市积极进行高产创建,每个乡镇每年建成高产攻关田100亩、高产示范田1000亩、辐射带动田1万亩。

  把产业做深才有出路

  “围绕丰富的农牧产品资源,以实施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农产品加工及集散地、中国北方酒业基地等三大基地战略为载体,推进粮食转化增值,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在谈到榆树如何突破传统的农业经济时王立学充满信心,低效益的传统农业种植需要工业的武装,这也是粮食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出路所在。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榆树市通过综合开发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打造畜禽养殖、白酒饮料、豆制品加工、方便食品等系列关联产业,有力地推动了粮食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升级增效。在这其中,龙头企业发挥了关键作用。该市依托五棵树开发区和环城工业集中区这两个平台,围绕农牧产品资源,先后引进战略投资100多亿元,建成了中粮生化、禾丰米业、榆树钱酒业、丰谷酒业等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2008年,新建、扩建项目49个,投资规模80多亿元,初步构筑了农产品加工基地和中国北方酒业基地。目前,域内龙头企业年加工粮食150多万吨,加工肉牛10万头、生猪100多万头,销售收入45亿元,年上缴利税1.3亿元。

  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达推动了榆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该市建设了辐射东北、面向全国的市区粮食综合批发市场、刘家粮食储备库粮食物流中心,建设了东北最大的五棵树镇黄牛交易市场、弓棚镇生猪交易市场,打造农产品集散基地,搞活农产品商贸流通,实现产销舒畅衔接。

  有雄厚的农业基础,有大批龙头企业的带动,有较为成熟的流通体系,榆树市粮食产业在稳步增产之上,实现产业升级,逐步向现代农业迈进。

  把视野放宽才有活力

  “打造中国北方冬季蔬菜生产基地是我们提出的又一强农富市的战略。”王立学介绍说,榆树位于吉林省中北部,地处长春市、吉林市、哈尔滨市三大城市构成的三角区中心,四通八达,辐射半径范围较大。冬春季节正是南菜北调的季节,冬春蔬菜发展空间巨大。

  该市以建“东北寿光”为目标,加快建设“五棵树—弓棚—八号镇”五十公里蔬菜产业带建设。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日光温室有效解决了东北冬季生产蔬菜取暖问题,生产费用大幅度降低,竞争优势大幅度提升。目前,全市大棚达到3万栋。全年棚膜蔬菜总产量达39.4亿斤,收入19.7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500多元。

  畜牧业是该市又一发展方向。榆树市常年粮食总产量保持在250万吨左右,农作物秸秆300万吨左右,丰富的粮食和秸秆资源,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市实施小区带动战略,积极推动牧业饲养由屯内向村外、由分散饲养向规模饲养、由粗放经营向专业化小区经营集中。目前,小区总数达到380个,规模饲养大户达到7万户,牧业产值实现50亿元,人均牧业收入突破了3000元。

  传统粮食产业的升级,县域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极大改善了榆树市经济的基本面。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82亿元,同比增长21.8%。固定资产投资实现73亿元,同比增长40.9%。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60元,同比增长29.6%。该市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连续三年荣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