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粮大县新跨越———江苏东海县发展现代农业扫描
在江苏省东海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青湖镇青新村,当了27年村支书的焦从启对记者说,现在全村2800口人,1500人在外务工,还有11个建筑班子、40多辆货车和联合收割机。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6250元,全村677户人家有576户建起了新楼房。
在东海县,像青新村这样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每年都有新的典型涌现。洪庄镇薛团村的农民新居、山左口乡石桥河村的农民新区、曲阳乡赵庄村的农民水晶园……展现着新农村、新家园建设的新希望。
两年来,东海县开创的“五方联动”财政支农新模式、探索出的土地流转新路子、创建的挂联帮扶新机制、搭建的“以奖代补”融资新平台,有力助推东海从传统农村向现代新农村迈进。
土地整合助推粮食生产
在青新村村民陈厚娥家,我们看到她家的两层半小洋楼坐落在村中心,阳光下,红色的琉璃外墙显得格外气派。村里今年推行土地股份流转后,陈厚娥把自家的10多亩地流转给了村集体搞产业化种植,前不久跟随丈夫去大连打工了,夫妻俩的月薪3300多元,日子过得很红火。
东海是农业大县,粮食总产量位于全国前列,粮食生产始终对国家作出重要的贡献。通过组建一批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粮食资金担保公司和天谷米业、黑龙江英霞科技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实施20多万亩优质粮食生产订单,形成了100多万亩优质粮食高产集中区。
据统计,2008年,东海县农作物种植面积31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超过230万亩,通过实施国家科技部“粮食生产科技工程”和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等活动,大力推广小麦精量、半精量机播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等新机具、新品种、新技术,建立粮食标准化生产区,全县粮油总产量达到108.8万吨,实现了连续6年增产丰收,并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产业拉动提升高效农业
如今的黄川镇,万亩连片的草莓大棚,在寒冷冬日的夕阳下宛如一地银白色的海洋。桃李村党支部书记陶伟介绍说,桃李村扩种草莓500多亩,2008年全村草莓面积达到2000亩,大棚1500栋,每栋纯收入近3万元。目前,全镇的草莓种植已扩展到2.5万亩。从去年起,镇政府还投资200万元建立了占地40多亩的草莓科技示范园,引进示范新品种,推广草莓种苗脱毒技术;并投资120万元建起了苏北最大的草莓专业批发市场,投资400万元兴建了首期120亩的草莓观光园,2008年接待游客近万人。
在黄川草莓产业带动下,两年间,东海县的高效农业面积达到44万亩,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2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达到112个。全县通过省级以上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120万亩,是江苏省迄今唯一认定无公害基地面积超过百万亩的区域县。目前,随着优质稻米、畜禽养殖、无公害蔬菜、高效林果花卉等农产品基地的培育壮大,东海县形成了“东粮渔、西果牧、中间菜、遍地林”的产业布局,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外向农业初具规模。
打造金融支农新平台
连日来,江苏省东海县山左口乡左庄村“花大嫂”姜彩霞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她今年种的5个大棚花已有3个要“出嫁”,购花客户争相到她家买“花”。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前天刚卖出的一棚菊花就给她家带来了8000多元的收入,这多亏了县政府为农民做的好事。
去年以来,东海县与金融部门大力合作,积极整合国有集体资产,创新金融支农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据介绍,为解决农业项目资金不足、农民贷款难问题,东海县对全县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进行整合,打造融资平台,整合资产达15个亿,并成立国有性质担保公司为农民贷款进行担保,为农户发展新型致富产业融资当“红娘”。目前已初步探索出“银行+融资平台+专业合作社+农民社员”的新型支农融资模式,这一具有东海县特色的创新模式已在全省推广,受到农民欢迎。
东海县委书记郑平表示,东海县下一步将在不断提升粮食生产基础的前提下,以生态高效农业规划为引领,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和规模养殖等现代农业,确保全县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尽快把东海建设成为“全国著名农业生态和粮食生产强县、全省畜禽规模养殖示范基地、苏北高效设施农业最亮点”,东海县正迈向“扩充规模化、重抓产业化、提升外向化、融入生态化、构建和谐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