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发展粮食生产

发展草地畜牧业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日期: 2008-12-03 10:55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我国农耕区突出的三农问题,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耕地农业难辞其咎。耕地农业将土地资源局限于12%的耕地,而80%以上的其他土地资源不但未予呵护,反而长期大量滥垦,对土地资源造成巨大伤害;在气候资源中,大约浪费了40%的水、热、光照资源;在生物资源中局限于少数传统作物和家畜,将大量可以开发的动植物资源弃置不顾;它的现代化发展走的是石化农业的道路,污染环境,抬高成本,农牧民收入降低到不到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上述各种弊端之外,更严重的是耕地农业弱化或切断了与其他组分的联系,自外于农业生态系统整体。一旦失去整体生态系统的呵护,任何生产都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我国传统耕地农业脱离了草畜强大支撑,必然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

  我国农田的生产潜力,如以农田当量计,耕地系统种植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利用总农田当量数为77.31%,华南地区单位面积耕地的食物生产能力高达0.95,而西北地区仅为0.33。这种以粮食生产为主的食物生产系统,必然出现我国农业东西部的巨大差距。而这一差距也正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潜势所在。

  挖掘耕地农业蕴藏的耦合潜势有多种途径:

  1.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现有的草地面积是耕地面积的3倍,此外还可通过粮食、经济和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的草田轮作,建立大约占耕地面积的20%丰产草地。国内外的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都证明,因地制宜的轮作系统,在收获大量的草畜产品的同时,粮食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提高。种草肥田,而不是与粮争地。因而我们称为藏粮于草。

  2.生物量的生产潜力。传统的籽实农业其经济收获量据威廉士统计,不过12.5%。我国更为精耕细作,可能高一些,也不会超过25%。农作物生物量的75%以上不能为人所直接利用,而这一部分有机物经草食家畜转化为畜产品,其产值与传统谷物相当或略高。

  如果以食物当量计算,1公顷黑麦草地=1.44公顷农田当量,1公顷饲用玉米=1.98公顷农田当量。还不算牧草对水、肥、农药、劳力的节约。

  3.物种的生产潜力。许多不属于传统农作物的饲用植物,具有优异饲用品质,可开发利用。何况在广泛开发植物资源的同时,在次级生产中必然引发大量新的动物资源。现在常用的农业动物不过十几种,而已知可以开发的农业动物有30多种,如进一步发展当以百种计。例如许多昆虫、变温动物等,它们产生优质蛋白质,饲料转化效率高,开发前景良好。

  4.我国农耕区建立的栽培草地生产潜力。我国各个经济生态区可能新建栽培草地估计可达0.146亿公顷(约2.2亿亩),可产食物当量1.4亿吨。其中位于传统农耕区的东北草业经济生态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草业经济生态区,东南常绿阔叶林-丘陵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和西南岩溶山地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都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其草地资源一旦开发,将成为农业与牧业系统耦合的强大动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政府投入4万亿元巨款应对全球经济衰退,这一重大措施赢得国内外的一致称赞。我们希望其中包含了在牧区建设栽培草地,在农区有选择地实施草田轮作,并进一步建成农区与牧区系统耦合的系统工程,使我国草原建设尽快走出孤岛效应的阴影,开创蝴蝶效应的新时代。这是对草原地区扶危解困,也是推动全国大农业走向繁荣昌盛的重大步骤。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