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县:科技入户稻飘香
自2005年承担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示范项目以来,都昌县严格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总要求,大胆创新,狠抓管理,认真扎实地组织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抓好技术培训、做好技术指导、搞好实验示范,经过四年来的努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主要成效
都昌县自连续4年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来,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生产水平,使我县水稻从2004年早稻379.5公斤/亩、晚稻386.7公斤/亩增加到2008年早稻463公斤/亩、晚稻458公斤/亩,水稻单产有了大幅提高。老百姓种植水平的科技水平也大大加强。
2008年全县双季稻平均单产921公斤/亩,其中早稻463公斤/亩,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39.5公斤/亩,增幅为9.3%;二晚458公斤/亩,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35公斤/亩,增幅为8.2%。示范户双季稻平均单产1024.3公斤/亩,其中早稻503公斤/亩,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57.2公斤/亩,增幅为12.8%;二晚521.3公斤/亩,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33.9公斤/亩,增幅为7.0%。辐射户双季稻平均单产932.4公斤/亩,其中早稻450公斤/亩,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23公斤/亩,增幅为5.4%;二晚482.4公斤/亩,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19.8公斤/亩,增幅为4.3%。
2、主要做法
一是抓队伍,着力“三个加强”。今年,县委、县政府对农业科技入户、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副县长石和平为组长的农业科技入户、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组建了专家组,精心挑选了50名技术指导员,遴选了1000户科技示范户。把农业科技入户项目与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紧密结合,作为农技推广工作的抓手,跳出项目抓项目,充分利用科技入户项目提炼队伍,提高素质,提升服务,不断探索新时期农技服务工作机制,从“三个加强”入手,着力提高技术指导员的服务水平。(一)是加强了继续教育。从2004年开始,已有30名年轻农技干部,参加了自学考试和中央电大函授。至今,全县92%以上的农技干部达到了大专或以上文化程度。(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和政策宣传。利用科技入户的网络资源,多次开展了水稻综合生产技术培训。(三)是加强组织全县农技干部集中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农技干部的业务工作水平和政策理论水平,增强了农技干部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抓投入,狠抓办点示范。1、创建万亩高产核心示范区,提高辐射带动作用。为提高我县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与普及,结合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蔡岭、鸣山、土塘3个乡镇的 “九—景”、“都—七”公路沿线的华山、凤凰、宝山、蔡岭、程浪、界牌、七里、源头、曹店、土桥、刘云、珠光12个村建立万亩核心示范区;各乡镇都建立试验示范片,开展了新技术、新品种、用种量和肥效对比试验,做到了县有大面积的示范区、乡有示范片、村有示范户。通过现场观摩、现场培训、现场指导,使重点技术示范成为技术培训的场地和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样板。2、开展了二晚抛秧示范。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解决二晚密度不足的问题,今年以晚稻抛秧为突破口,农技中心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二万元购买抛秧盘,在土塘、蔡岭、鸣山、中馆、苏山等12个乡镇开展了二晚抛秧示范,通过巧配、适播、秧苗“三控”,增强了秧龄弹性,确保了1.8-2.2万蔸/亩的密度或6-7万株/亩的基本苗。二晚抛秧示范效果非常明显,仅抛秧增加密度一项,每亩增产达100斤以上,得到了农业厅、省农大、农科院的充分肯定,为我县大面积推广积累了重要的经验。3、安排了多项试验。在土塘镇杨垅村和中馆镇双桥村早、晚稻均安排落实了“抛秧用种量、密度对比试验”、“品种对比试验”、“综合简比验证试验”、“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四个试验。各乡镇在50亩示范方内做好了品种简比、肥料简比两个试验。试验示范取得了有效的技术参数,为指导我县水稻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
三是抓检查,促进工作落实。为了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工作,搞好水稻科技入户、万亩高产创建活动,对蔡岭、鸣山、土塘等12个项目乡镇,在早稻生产的三个关键时期分别下派了工作组,努力控单扩双,力争杜绝抛荒;在二晚育秧、抛秧、施分蘖肥时,下派了12个工作组,将二晚抛秧技术和措施督导到位;在冬种时下派了24个工作组,抓好绿肥生产和油菜直播工作。今年农资价格暴涨,农民种田惜本,二晚施肥数量不足,且我县存在 “前重中轻后不管”的不良施肥方法,在二晚施孕穗肥的关键时期,为了调动农民的施肥积极性,我县由工作组和农技人员一起,将配方肥运到田头,每亩二晚由农民买10斤,补贴10斤,采用盯住肥料下田的办法,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为全县粮食丰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九江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