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发展粮食生产

唐河:全力建设粮食核心产区

日期: 2008-11-18 15:29 作者: 丰兴汉 涂松森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麦田绽青,河南省唐河县的麦播面积持续增长,达到210万亩。这种种植规模使该县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之列。在唐河县,笔者通过深入采访,探究出了这个中原粮食核心产区的崛起之路。

  生产条件换一换 种粮不怕天变脸

  一大早,苍台镇的小麦示范方内机声欢唱,粮农们忙着用“对口抽”给刚冒出嫩芽的小麦浇保苗水。郜河村农民陈小林说:“过去咱种粮食得看老天爷的脸色,旱点涝点都听天由命。现在不怕了,旱能浇涝能排咋干咋得劲。”

  良好的生产条件得益于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县里从粮农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田、水、电等基础设施入手,突破粮食生产“靠天收”的“瓶颈”。

  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项目机遇,让粮农受益匪浅。通过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项目、农综开发重点项目、扶贫开发、移民等项目建设,全线改造中低产田近50万亩,项目区粮食产量比非项目区每亩净增粮食100公斤。

  小型水利配套工程是唐河粮农的好助手。在东部岗丘区倡导“蓄住天上水,截住沟河水,用好过境水”,大搞小型蓄水池、水窖、堰塘坝等雨水积蓄工程建设;在灌区以渠道清淤整修、田间工程配套为重点,增加节水灌溉面积;在平原区以打井配套为重点,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全县先后建设各类小型水利工程38000处,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9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6万亩。

  种粮方法改一改 一亩多收几百块

  “过去种粮用自留种,往粗里管,结果出力不出效,一亩地收个600斤就算好的。”东王集乡李庄村农民李有才说,“现在按专家推荐的种子和方法种,一亩收上1000斤不算稀奇。这中间就是多收几百块的问题。”

  唐河发挥全国第一家科技综合示范县和科技进步先进县的优势,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以县农技协会、土壤肥料协会和植保服务协会为依托,在全县19个农村乡镇建立农业服务中心,设立民间技物结合服务网点(站)86个。县里财政年投入680万元农技推广经费,配套建立了配肥站、植保植检站、农药化肥监理站、种子管理站、新品种引试中心和24个农情测报网站。

  为普及推广优质粮食作物品种,县里先后建立了新品种引试中心、良种加工中心和10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年引试新品种30余个,年生产优质粮食作物种子3000万公斤,筛选出了适宜推广的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当家品种37个,使全县优质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县里与以中国农科院为主的52家科研单位和院校建立了稳固的技术合作关系,每年拿出300万元科技开发基金用于聘请专家和集成配套实用技术推广。利用84处县、乡、村培训机构,43个实习基地,组培训出了38万名种粮能手,使新技术、新品种、新知识入户率达98%。

  加工企业转一转 粮食变成金蛋蛋

  “1斤小麦的价格是7毛多,但1斤饼干的价钱是5块多。如果全县每年生产的15亿斤小麦全部得到转化,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在该县引资3亿元建成的麦龙饼业,企业负责人给笔者盘算了其中的差价。

  唐河把粮食生产作为工业发展的第一车间,通过大力发展粮食流通和加工企业,提高粮食转化率和粮食生产的附加值。全县投资600万元建成粮食交易市场27个,年吞吐量达45万吨以上;通过157个粮油购销协会,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3.5万人,销售触角遍布全国。

  全县围绕面粉和精制挂面加工,新上了贤德面粉、万云面粉等87家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250万吨,是全县小麦总产量的近4倍,远销广东、广西、上海、湖南、湖北等30多个省市。围绕粮食副产品和玉米等粗粮加工,新上了“双收”饲料加工厂等8家饲料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32万吨。围绕食品加工,建成了6条饼干和威化食品加工生产线,年产量2.5万吨,实现产值2亿元。围绕稻谷和小杂粮生产,新上了远华米业等13家精选加工企业,使大米和小杂粮由农民自产自用走进了城市的超市。

  如今,唐河初步形成了面粉、饲料、食品、精选包装四个粮食加工体系,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6家,粮食加工转化率71%,实现农业增加值46亿元,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财政部第一批财政支持科技成果应用示范试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