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边地区蝗虫防控取得全面胜利
今年6~8月,北京周边地区蝗虫出现了多年少见的发生态势。据统计,与北京毗邻的河北、天津两省市共发生东亚飞蝗648万亩(夏蝗354万亩,秋蝗294万亩),程度最重的天津市北大港水库发生夏蝗15万亩,蝗虫密度一般在每平方米500~1000头,高者达1万头以上;与此同时,河北黄骅、安新以及河北坝上地区和内蒙古多伦等地也相继发生了严重的飞蝗和土蝗,津、冀、蒙在北京周边发生农区土蝗近2000万亩,这些蝗虫具有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特点,加之发生区与北京奥运场馆较近,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为确保今年粮食丰收和奥运安全,蝗虫“不起飞、不成灾、不进京”,农业部把北京周边300公里范围的蝗虫防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早动员、早部署,早行动,到9月底,飞蝗和土蝗防控工作胜利结束。初步统计,4省(区、市)共防治东亚飞蝗412万亩次(飞机防治75万亩次),其中河北防治294万亩次,天津防治118万亩次;防治土蝗950多万亩次,其中内蒙古三盟市防治710万亩次,河北张、承两市防治170万亩次,天津防治73万亩次,北京防治近4万亩次。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力,全面实现了蝗虫“不起飞、不成灾、不进京”的防控目标,确保了奥运会和残奥会安全。总结今年治蝗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靠前指挥,防控责任到位。4月10日,农业部治蝗指挥部总指挥危朝安副部长亲自主持召开了“部治蝗指挥部工作会议”,及时调整了指挥部成员并落实各部门职责;4月30日,危朝安副部长主持召开“全国蝗虫防治工作视频会议”,全面部署了今年全国蝗虫防治工作;5月29日,农业部治蝗指挥部副总指挥、种植业管理司叶贞琴司长主持召开“北京周边地区蝗虫联防工作会议”,宣布成立北京周边地区蝗虫防控临时协调小组,并明确了属地管理和各级农牧部门的责任。会后,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有关领导积极行动,及时召开辖区治蝗会议,逐级分解任务,加强部门协作,全面落实防控措施。在蝗虫防治关键时期,危朝安副部长两次亲临天津大港和河北安新蝗虫发生现场,检查治蝗措施落实情况。此外,种植业管理司叶贞琴司长、周普国副巡视员,财务司邓庆海副司长,全国农技中心夏敬源主任也赴重点蝗区督查治蝗工作;4省(区、市)治蝗指挥机构负责同志也多次深入重点蝗区检查指导防治工作。
二是方案提前制定,联防联控到位。早在蝗虫发生前的3月份,农业部就印发了以蝗虫防治为重点的重大病虫防治工作方案。5月29日,农业部进一步制定了“2008年北京周边地区蝗虫应急防控方案”,明确了北京周边300公里范围的分区防控任务和目标,并实行省际间联防联治与蝗情信息交流制度。此外,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了治蝗方案和通知,北京、天津、河北也按照上述方案要求,农牧部门科学制定了应急预案与防治方案。在防治关键季节,各级草原技术部门和农业植保部门密切配合,毗邻省(区)和县(市)间联查蝗情,互通信息,互相支援防治,北京市直接支援内蒙古100台机动喷雾器,充分发挥了区域联防联控的作用。
三是资金尽早安排,物资人员到位。针对今年北京周边地区蝗虫防控的严峻形势,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并尽早作了安排。据初步统计,中央财政对北京周边省(区、市)投入5050万元(农区1750万元,草原330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1690万元(内蒙古960万元、河北310万元、天津300万元、北京12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300多万元(河北156万元、北京156万元),特别是河北丰宁、内蒙古多伦两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安排了20多万元治蝗专项资金。治蝗资金及时到位,保证了2架飞机、1000吨药剂、8.4万台套施药器械和5万多人次投入大面积防控行动。此外,4省(区、市)还组建了15支,共800人的防蝗应急专业队伍,并开展了蝗虫应急防治演练,确保防控工作万无一失。
四是周报制度严格,信息调度到位。今年在继续执行常规治蝗值班和报告制度的同时,还在6月至9月专门实行了治蝗周报制度,明确要求上述4省(区、市)对蝗情实行一周一报的周报制度,重大灾情随时报告。各地以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及时报送农业部治蝗办,并抄送其他相关省(区、市)治蝗指挥机构,既保障了各级蝗虫防控决策部门信息调度到位,也做到了区域蝗情信息共享。
五是技术深入指导,防治效果到位。鉴于今年蝗虫发生的特殊情况和复杂性,各级农牧业技术部门加强了技术培训和防治指导。内蒙古举办各类监测与防治技术培训班23次,进行电视和广播讲座84次,印发了《蝗虫综合防治技术挂图》和各类技术资料10多万份。蝗虫防治期间,全国农技中心共派出10个专家组,6次赴天津北大港,4次赴北京、河北和内蒙古指导蝗虫防治;4省(区、市)也派出47批次技术人员深入重点蝗区指导防治工作开展。由于技术指导到位,防治效果普遍达到95%以上,实现了全年治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