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早稻收购喜忧录
今年,因农资价格、人工费等因素导致早稻生产成本提升,粮价走高,农民卖粮踊跃,但也部分存在农民对价格预期较高,有惜售的现象——
今年,我省早稻收购市场呈现出喜与忧的形势。
喜:早稻收购一开磅价格就大幅高开,市场收购均价达每50公斤93元至94元,与去年相比增加10多元。国有粮企入市积极。截至8月25日,全省社会收购量达18.6亿公斤,同比增长58.4%。其中国有粮企收购量达14.8亿公斤,同比增长90.8%。
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和其他粮食企业(以下简称“三粮企业”)收购量下跌。截至8月25日,“三粮企业”收购量为3.8亿公斤,同比减少5.08%;农民对价格预期较高,不同程度存在着惜售现象。
缘何呈现喜与忧?记者在采访中听到过各种议论,但共同的看法是:各地要指导国有粮企和“三粮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形势新变化,积极入市收购,稳定市场价格,保护粮农利益不动摇,多掌握粮源不动摇。
国有粮企:早稻收购“二次结算”,农民卖粮踊跃
在樟树市经楼镇粮管所,排队等候售粮的车辆好像把空气也搅热了几分。横岗村农民聂志军拿着厚厚的6000多元卖粮款说:“今年100斤早谷94元,比上年多了10多元呢!”市粮食局副局长邹小华很是兴奋:“早稻收购开秤以来,农民卖粮交粮踊跃。目前,早稻收购量是去年同期的一倍多。”
今年,全省国有粮企普通早稻收购价已由开秤时的每50公斤88元上涨至目前的每50公斤95元左右,比国家最低收购价高了18元,多年来未见的卖粮热潮今又现。南昌县国有粮企开秤一星期,普通早稻收购价由每50公斤93元提高到每50公斤97.5元,收购量达4000多万公斤。
业内人士分析,国有粮企收购价高主要原因有:种粮成本上升推动;政策拉动——国家两次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提幅10%;市场带动——受上半年国际粮价大幅度上涨的影响,带动了收购市场粮价的上涨。
为尽量缩小因交售时间前后差异而造成粮农经济损失,一些国有粮企对普通早稻收购实行“二次结算”,即在9月20日前,国有粮企如上调收购价,在上调前农户已交售的粮食,按上调价格补价。高安市龙潭镇郑家村农民彭福生说:“有了‘二次结算’,农民卖粮不吃亏,我家两万斤早谷一次性卖给了国家。”截至8月25日,该市国有粮企早稻收购量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
记者点评:当前,由于早稻收购市场价格处于较高水平,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国有粮企在完成轮换和补库任务后,在收购经营性早稻时,既要在价格上向农民倾斜,又不要人为炒作,造成价格虚涨,形成不合理的价格预期,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要通过“二次结算”、以销定购、以加定购、联合收购、代购代储等,搞活粮食经营,实现农企双赢。
“三粮企业”:面临市场风险和竞争劣势,局面陷入被动
资料显示,去年截至8月26日,全省“三粮企业”收购早稻5.2亿公斤,国有粮企与“三粮企业”的收购量由2006年同期的7∶1改写为去年同期的1∶1。
今年“三粮企业”的收购量缘何锐减?丰城市丰昌精制米三厂负责人实话实说:“100斤普通早谷只能加工出46斤米,如按每100斤95元的价收购,除去电费、包装费等开支,每100斤要亏3到5元。加上现阶段销区米价又微跌,哪敢多收购?”
从全国市场整体来看,现阶段普遍存在着稻强米弱的现象,即稻谷收购市场价格一路上涨,销售市场米价却相对平稳,普通早稻实际上已出现购销倒挂,从单纯经营来说已经出现亏损。
依据国家有关政策,“三粮企业”一样享受“国民待遇”。但现状是,国有粮企地方储备粮的轮换和补库任务不会相‘让’,加上一些‘三粮企业’去年向农民承诺的‘二次结算’没有兑现,今年在收购价格上又没有向农民倾斜,农民自然不愿将粮卖给他们。
记者点评:面对今年早稻收购复杂多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人力和仓储等多方面优势,“三粮企业”唯有在防范经营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强身健体”,不失信于农,直面竞争、善于竞争,才能摆脱被动局面。同时,通过粮食加工增值,消化部分粮食购销差价,提高加工产品的规模化和附加值,做活粮食经营就不难了。
农民:因生产成本上升,盼着价格再涨高点
当前,粮食收购价格上涨,导致了农民对粮食收购价格心理预期的提高,加之去年早稻收购价格一路走高,一些售粮早而吃了亏的农民,粮价低于心理预期不急于出售。
新干县桃溪乡徐家村今年早稻优质品种率达98%以上,早稻亩均单产达430公斤。然而,与早稻丰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卖粮积极性并不是很高。种粮大户邓水生快人快语:“‘卖落不卖涨’,我只卖了1万多斤早谷,还有2万多斤存在家里,盼着价格再涨高点。”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虽然今年国家加大了对种粮农民扶持补贴的力度,但因农资价格、人工费等因素上升,补贴份额难以弥补农资价格上涨的空间,促使农民对早稻价格上涨的预期。资料显示,去年,全省早稻生产成本每50公斤为51.3元,今年上升到80元,高的甚至超过90元。新建县石埠镇璜岩村农民朱端保直言:“今年,我家每亩早谷良种、化肥、农药比去年多了280多元,加上油价上涨等,亩均开支达500多元,虽然每亩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比去年多补了50多元,但按亩产400公斤、市场收购价100斤93元来卖,除去成本,亩均纯收入只有200元左右,种粮效益没有去年划算。”
记者点评:为让丰收的好势头延续下去,国有粮企要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在保持微利的前提下,让利于农多收粮、收好粮。同时,针对近期国际大米价格大幅回落,晚稻生产形势继续看好,早稻收购价格难以继续上涨形势,通过宣传,引导农民打消惜售心理。此外,在现有种粮直补、良种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的基础上,增加售粮补贴一项,既利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又鼓励了农民多种粮多受益,有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