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库的合理误差有过大之嫌
国家发改委通报说,根据有关部门对全国国有粮食企业库存情况检查的结果,其中中央储备粮实际库存与账面库存相符,地方储备粮实物库存比账面库存少0.76%,最低收购价粮及中央临时储存等其他政策性粮食实物库存比账面库存少1.97%,通报说以上这些均在合理误差范围内。
不能小看0.76%、1.97%这两个看来十分微小的数字。小小比例,大大基数,乘起来就是天文数字。国家现行规定的粮食库存保管的误差率是多少,笔者不得而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原粮、面粉、大米、水泥、化肥、凡用袋装的,误差率都是±3%。即多3%、少3%,都在允许误差之内。姑且粮食库存保管“合理误差”也在3%。但时间过去了二三十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对粮食库存保管的数百亿投入,我国在粮食库存保管上,收购检测设备和仪器不断进步,扬晒烘干条件大大改善,仓房建设水平大大提高,粮仓的通风、防虫、防蛀、防鼠条件明显提高,温度、湿度控制能力大大增强,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综合水平都上了几个台阶。此一时非彼一时,现在的粮食库存保管的标准,如果还沿用几十年前的“合理误差”标准,岂不与是时代相差太远?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合理误差”标准,难道不该认真修改一下吗?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得之毫厘,增之巨万。粮食是国家的命脉。平时是人民的生存依靠,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来了,是人民的活命之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从播种到收获,从田野到归仓,多少劳动者洒下了血汗,而最后却在这“合理误差”中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