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发展粮食生产

灰飞虱威胁山东秋粮生产

日期: 2008-06-26 00:00 作者: 李剑桥 来源:山东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据省农业部门统计,目前全省灰飞虱危害面积已发生近950万亩,其中玉米近930万亩,水稻秧田20多万亩。济宁、菏泽、泰安、枣庄、临沂等市发生较重,发生面积各在60万—187万亩之间。虫口密度一般每平方米200—300头,重发田2000—3000头,最高达到10000头。部分套种玉米已经发生粗缩病,水稻秧田出现了条纹叶枯病。

  灰飞虱为何大发生

  灰飞虱是一种重大传毒昆虫,具有趋绿性,喜低温,可随气流、风雨迁徙扩散。其发育适宜温度15~28℃,适宜湿度是80%。灰飞虱可随南方气流迁移到我省,如果上年发生较重,虫源基数较大,一旦温湿度适宜,灰飞虱就会大发生,造成严重危害。其导致的玉米粗缩病等,有植物癌症之称,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极大。

  6月20日,记者采访了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副部长任宝珍。据她介绍,我省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如此严重的灰飞虱危害。由于今年江苏、安徽等周边省份灰飞虱发生十分严重,加之5月以来全省气温偏低,空气湿度较大,非常适宜灰飞虱繁殖,导致了今年全省灰飞虱的严重发生。与往年相比,今年我省灰飞虱发生的主要特点是面积大、虫量高、危害重、危害期延长。部分市县发生程度之重为历史罕见。

  任宝珍说,由于套种玉米苗龄和水稻秧苗期与灰飞虱发生高峰在时间上吻合,加之近期的温湿度条件适宜,仍然适合灰飞虱的发生和繁殖,因此,麦收后直播玉米也仍然存在受感染的危险,如不及早采取果断有效的防治措施,全省将面临着玉米粗缩病和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流行的严重威胁。

  直接威胁秋粮生产

  任宝珍向记者介绍,灰飞虱在我省主要危害水稻、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3—10月均有发生,其中以5、6月和9、10月发生面积最大,危害也最为严重。灰飞虱对农作物的危害,除吸取作物汁液,造成叶片失绿、花叶和植株干枯死亡等直接危害外,更重要的是其体内带毒,在吸食植株汁液的同时,传播病毒病。在我省5、6月份主要是传播玉米粗缩病和水稻条纹叶枯病,9、10月份主要是传播小麦丛矮病,引起病害发生流行。由于侵染的时间是在作物苗期,一旦染病,无法防治,轻者减产30%以上,严重的绝收。

  据各地上报,全省约有180万亩受害玉米需要翻种,其中济宁市110万亩,泰安35万亩,菏泽10万亩。据分析,实际需要翻种的面积和涉及的市县可能还要多。另外,已有部分水稻秧苗出现植株发黄和少量死苗现象,给即将进行的插秧造成影响。

  有效防治时间无多

  日前,省政府有关部门已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强田间虫情监测,及时掌握发生发展动态,坚持早防、普防、强防的做法,全面开展药剂防治,压低虫源基数。

  任宝珍分析,目前看,灰飞虱有效防治时间已经不多,适宜玉米播种的时间只有几天,每提早一天防治就可减轻一分危害。灰飞虱迁移能力强,若防治时间不一,会到处转移为害,所以,一家一户分散防治难以奏效。她建议,要大力开展专业化统一防治、集中防治,缩短防治周期,提高防治效率。对需要翻种的地块,抓紧翻种。

  东亚飞蝗棉铃虫等不可忽视

  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最近发出预报,除灰飞虱、玉米粗缩病外,还有几种重大病虫需要重点监控。

  东亚飞蝗:预计全省夏蝗中等发生,东营、滨州、济宁、菏泽等地局部蝗区为偏重发生。全省已发生面积402万亩,其中约380万亩达到防治指标需要防治。截至6月18日,全省已防治137万亩,其中地面防治126万亩,飞机防治11万亩,防治效果95%以上。

  二代棉铃虫:预计全省二代棉铃虫中等偏重发生,鲁北主要棉区大发生;发生期比历年偏早1—2天。近几年,棉铃虫发生逐年加重,从今年虫源基数和麦田一代发生情况来看,棉铃虫发生期提前,发生加重,各地应高度重视,提前做好防控工作。

  玉米病虫:除灰飞虱和粗缩病外,预计今年玉米大、小叶斑病、弯胞菌叶斑病将严重发生,各地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采取措施。(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