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和粮食生产有关情况
一、基本情况
河南素有“中原”之称,人口多,底子薄,是全国的缩影,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十分之一左右,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小麦是河南的第一大优势作物,面积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产量占四分之一。玉米、大豆产量分别列全国第3位、第6位。棉花产量仅次于新疆、山东,列第3位。花生、油菜籽、芝麻等油料作物总产量居全国第1位,其中花生居全国第2位,芝麻居第1位。蔬菜、水果产量分别列全国第3位、第2位。
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全省农村经济连续第四年保持了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核算,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365.91亿元,比上年增长3.8%,占GDP的15.7%,河南农业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851.06元,比上年增加590.56元,增长18.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2%,连续4年实现较快增长,连续2年实际增幅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近年来,河南粮食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抓,确保了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1949年,全省粮食总产仅144.9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的6.4%,列全国第4位;1978年,全省粮食总产也仅419.6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的6.9%,仍列全国第4位。粮食总产从建国初的不足150亿斤发展到400亿斤,用了30年时间。改革开放以后,我省粮食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间,粮食总产由400亿斤提高到了1000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0.5%,居全国第一位。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粮食产量增加较快的时期,一是1978年至1984年,由400亿斤增加到近600亿斤,另一个是2004年以来,粮食总产连续迈上850亿斤、900亿斤、1000亿斤3个台阶,连续2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连续4年实现增产,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位。在产量增加的同时,粮食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2007年,全省优质专用粮食品种覆盖率达到67%,各类粮食加工能力达到674亿斤,占粮食总产的64%,同时开发和培育出了一大批粮食精深加工名牌产品,粮食产业基本形成了优质与高产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生产与加工结合的良好局面。
实践证明,政策措施是促进粮食生产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主要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释放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粮食生产的发展。2004年以来,中央实施的“一免三补”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总的来看,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措施仍然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政策是动力源泉,科技是支撑,投入是保障。
二、今年粮食生产情况
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今年的粮食生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当前全省夏粮生产进展顺利。夏粮播种面积增加,其中小麦播种面积7832万亩,比上年增加12万亩,继续保持稳中有增。小麦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5208万亩,比上年增加308万亩。冬、春麦田管理工作部署更早、抓得更紧、行动更快,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目前,全省小麦长势普遍较好,若今后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有望再夺丰收。
三、有关政策建议
从我省情况来看,粮食主产区一般财政较为困难,投入能力较弱,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既是政治责任,同时也存在诸多困难,为此建议:
1、要进一步稳定、完善、强化现有强农惠农政策。要稳定直接类补贴,把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作为一项长期政策持续实施,并不断做出适应性调整。要加强科技补贴,对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实行良种补贴普惠制,让广大农民都能享受政策带来的实惠。同时,要适应形势的变化,逐步提高补贴标准。要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增加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扩大实施“沃土工程”等措施,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要扩大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规模,提高标准,增加补贴品种,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要进一步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加收购品种,扩大收购规模,将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同时,要采取措施,使粮食价格与相关农资价格保持同步,防止谷贱伤农,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完善粮食生产奖励政策。对粮食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高、商品量较多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大资金奖励规模,激励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同时,在奖励资金使用上,要进一步明确用于粮食生产的比例。
2、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要将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总体规划,特别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优质粮产业工程等农业基础性建设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目前我省仍有6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如果今后几年能投入300亿元左右资金,加强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可实现每年新增2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
3、要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资金扶持。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产粮大县解决财政不足问题。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就地转化能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快粮食主产区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粮食质量。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等社会事业的支持。
4、要采取措施稳定农资价格。据测算,2007年我省农民种一亩小麦产值增加66.24元,但生产成本提高111.01元,其中物质费用提高61.22元,生产成本增加额比产值增加额高出45.79元,造成在小麦最低收购价上涨的情况下,亩收益比上年下降44.27元。为此,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控制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过快上涨,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种粮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