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发展粮食生产

粮价涨了,农民多赚了吗?

日期: 2008-05-07 11:16 作者: 沈建华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从南京到北京,从超市的吃穿用品到街头的餐饮、理发服务行当,都在不同程度地涨价。一个主要的理由,说是“粮食涨价了”、“农民赚多了”。各地市场的调查和反馈表明,粮价确实是呈上涨趋势。但农民真的多赚了吗?粮食涨价了,农民的感觉究竟怎么样?

  “我们农民没有落到多大好处”

  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洋南村四组农民殷宝先,种了8亩地。他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们种的粮食都卖给粮贩子———镇上粮站不收购,粮库都租给粮贩子了。粮食上场时,粮贩子登门收购,双方场头议价成交。等卖出去了,听说粮食涨价了,钱都给粮贩子赚去了。可又不敢不卖往家里捂,说不准什么时候粮食又跌价哩!你说粮食涨价了,我们农民落到多大好处?”

  究竟何时卖粮,农民心中没底。江苏省东海县平明镇种粮大户杨金明说,像他这样的规模种植户动辄年产几百吨粮食,尚有何时出售粮食赚钱的困惑,那些种植四五亩粮食的农民就更为难了。麦子收获了,下一季种子、农资需要花钱;水稻收获了,麦子施肥需要花钱;孩子开学等更急需把粮食变成现钱,大多数农民在收获之后就立刻出售农作物。赣榆县墩尚镇农民王成说,去年以来粳稻行情不稳定,不少存粮农民在最高0.9元1斤的价位上迟疑未卖,而现在他们中的不少人为用钱0.88元/斤就出手了,一念之差每户平均要亏100元。

  有关人士认为,农民处于农产品价格链条的第一环节,但他们基本上没有定价权,存粮行为又带有很大的风险性,粮食涨价了,农民的感觉并没有像城里人想象的那样好,个中缘由,值得有关方面重视和研究。

  “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都在上升”

“种粮,现在真的不赚钱!”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江岸村二组农民张志山跟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他们夫妻俩没有外出打工,种了7亩地。上半年一茬麦子,下半年一茬棉花。他以一亩地为单位扳着指头算:种子17元,上基肥120元,农药10元,机耕费30元,机播种25元,人工施肥30元,收割费40元,其他人工费250元,上缴田亩杂费30元,合计558元。他按小麦亩产850斤,卖出价0.70元计算,合计595元,每亩仅赚37元。

  “这还不算今年农资涨价的部分,还得是好年成。去年雪灾,麦子受损,今年连这几十元也肯定赚不到了。全靠下半年棉花赚点钱!都说粮食涨价了,倒是农本涨价像坐了直升飞机!”

  同镇的洋南村农民殷宝先说:“农资、农机、农工近一两年价格猛涨。”他也算了一笔账:含氮46%的尿素2006年和2007年每百斤80元—88元,而目前是120元~130元;45%(NPK含量各15%)复合肥,2006—2007年每公斤90元~105元,而现在170元—180元。“由于柴油价格一路攀升,我们这里农用柴油机车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原来耕一亩地只要12元至15元,现在是30至40元;临时工以前包吃包住每天25元,现在是40元至50元!”

  江苏省射阳县合德镇农民陈维富说:“国家政策的确好,但是现在相对于农资上涨的幅度来说,稻麦收购价涨得太慢了。去年复合肥50公斤只要110元,今年是170元,估计今年种粮成本涨价幅度在20%以上,高于国家惠农补贴加稻麦收购价增长的合计增幅。”陈维富说,2008年,每亩田粮食补贴上调后大约会达到80元左右,而农本增加将达到200元,2008年每斤谷物收购价必须比2007年高两分钱,才能填上农本这个窟窿。

  当地农经部门的同志分析说:“加上不少吃的用的都涨了,在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同时上升的双重影响下,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增收效益被明显削减。”

  “辛辛苦苦种一年粮,不如出去打半个月工”

  近年来,江苏落实国家粮食直补政策及其他扶农政策,力度都很大,措施很扎实,农民反应良好。但是,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角度来看,究竟有多大成效,就很难说了。大丰市大桥镇洋南村四组农民殷宝先说:“我们这里主要补在种子上,只有几个小麦品种享受补贴,主要是宁麦和杨麦。这几个品种我们种得不多,原因是麦秆软、易倒伏,对下茬玉米、棉花不利,机收难度也大。剩下就是2007年农民享受每亩30元农资补贴。”

  江苏产粮大县、也是全国产粮大县东海县农业部门的同志说,由于粮食真实的产量难以统计,粮食直补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就演变为按粮食种植面积,甚至最后干脆按耕地数量进行补贴,与粮食种植和产量本身脱钩,成为对农民“撒胡椒面”式的全员补助,直接拉动粮食生产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

  尽管有国家和省市调动和鼓励粮食生产的各种政策,但是在苏北不少产粮大县,越来越多的农民还是不愿种田,选择外出打工。淮安市一个县粮食局曾进行过一次核算,可以说明为什么农民不愿意种粮。“如果我们每亩按每年投入15个工,一个工一天50块的工钱计算,种粮完全是亏钱的。”一位粮站站长说。在农民那里,这位站长听到了农民自己的解释:“辛辛苦苦种一年粮,不如出去打半个月工。”而当地农民工的收入还在持续增长。在农民务工最为普遍的建筑工地,一天起底收入是60元,还管饭,每天再发给工人一包烟。在该县储粮粮库,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粮食搬运工,每天的收入也有100多元。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粮食专家卢锋认为,对于计算劳动力投入后普遍亏本的农民而言,政府提高最低收购价给予的种粮价格激励,实际上远远不够。“按照直补政策发钱给农民,还不如放开粮价,鼓励他们到市场中去挣钱……对于那些买不起粮食的人群,政府完全有能力对他们进行补贴。而粮价放开以后受益的显然是广大的农民。”

  许多种粮大户告诉记者,他们从心底感谢国家花那么多钱来补贴粮农。眼下同样重要的是,农民急需开放的粮食市场和合理的粮食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