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发展粮食生产

全球粮价上涨引发关注 世行警告33国风险

日期: 2008-04-09 10:58 作者: 田辉 殷赅 来源:三农在线 【字体: 打印本页

  全球粮价上涨连创纪录引发各国关注

  日益走高的世界粮食和食品价格引发各国关注。在6日结束的西方八国集团部长会议上,本不在议程的粮价问题成为热点。有与会官员表示,该议题应当在今年八国首脑峰会上讨论。

  粮价上涨连创纪录

  此次会议为7月的八国首脑峰会做准备,但部长们中途“转移”话题,讨论粮食价格问题。他们认为,如果不解决日益上涨的粮食价格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会受损。一名日本官员还建议,有必要把高粮价问题放到今年的八国首脑峰会上讨论。

  据统计,世界主要粮食价格自2005年来已上涨80%。今年3月,大米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小麦价格创下28年来最高。仅今年头两个月,世界粮食价格就上涨了9%。

  在泰国,大米价格上涨还加剧该国通货膨胀。据统计,今年2月份泰国通货膨胀率为5.4%,创近20个月来最高点。如果米价在短期内得不到控制,泰国通胀率有可能继续上升。

  目前,世界粮食计划署正准备一份清单,列出对粮价上涨“最为脆弱”的30个国家。这些国家有的是已经存在大量饥民,有的是因为粮价过高导致出现了大量新的饥民。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说,在世界粮价上涨中,“最令人不安的是穷人,他们受粮价上涨的影响最直接、最严重。”

  多种因素组合造成

  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乔塞特·希兰认为,粮价上涨由多种因素组合造成,如能源价格上涨,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收成,新兴经济体需求增长和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等。

  有专家称,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居民对肉类食品需求的增长,引发了谷物饲料供求紧张,从而推升了粮价。他们说,这些国家居民增加摄入肉类或乳制品消耗掉了更多饲料粮,如生产每千克牛肉需消耗近8.5千克谷物、生产每千克猪肉需消耗5至7千克谷物。

  但中印每年粮食进口量自1980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表明两国用于肉类生产的饲料粮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从这点来看,中印并不是构成粮价攀升的主要原因。不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消费模式改变对全球谷物市场的长期影响不应忽视。”

  另一种说法是,发展生物燃料也是导致粮价上涨的原因之一。据美国农业部预计,未来几年内,美国玉米产量的1/3将用于乙醇燃料生产,2002年这一比例仅为11%。

  此外,专家认为,粮价走高与国际金融市场走向也有关。自去年夏天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欧美等国家多次下调利率,这些国家的固定收入投资回报率明显减少。加上欧美股市屡屡下挫,急于为手头资金寻找出路的投资者自然转向商品期货,包括农产品、能源和金属等在内的期货全面涨价。 (来源:新闻晨报)

  全球米价创新高 世行警告33国可能面临社会动荡

  从埃及开罗到印度新德里,“米荒”正在危及全球粮食供应,正如此前华尔街的信心不足危及信贷市场一样。

  中国、埃及、越南和印度,这4个大米出口量共占全球1/3的国家,今年以来已通过关税等手段收紧了大米出口;印尼表示也有此打算;在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菲律宾,政府调查人员上月底突袭各地粮食仓库,打击囤积大米的行为;世界银行已经警告说,由于粮食和能源价格达到连续6年来的最高点,墨西哥、也门等33个国家可能面临“社会动荡”。

  米价一年来翻番

  7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米期货价格上涨2.4%,达到创纪录的20.985美元/100磅(约合0.463美元/公斤),这一价格已经是一年前的2倍,自2001年以来更是涨了5倍。美国“渐进农业营销”公司(Progressive Farm Marketing)主席丹尼斯·德劳夫特估计,大米期货价格今年11月可能达到22美元/100磅。

  瑞士Mother Earth 投资公司CEO罗兰·简森说:“未来两年内,米价仍将大幅上涨。”Mother Earth 公司所管理的约1亿美元基金中,有4%用于谷物交易。简森说,大米出口国政府很可能将继续限制大米出口,“因为这些国家需要首先保证满足本国民众的需求。”

  稻米生产国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正在不断抬高米价:在全球第三大大米出口国越南(前两名为泰国和印度),总理阮晋勇3月底宣布,今年越南的大米出口量将减少11%至400万吨;越南粮食协会本月2日还称,已要求其成员在6月之前停止签署大米出口合同;中国也从今年1月1日起,对出口大米征收5%的暂定关税;埃及则禁止在10月前出口大米。

  新加坡大米期货商赫尔墨斯投资公司主管玛玛多·希斯说,米价“将不会再回到它原先的水平了”。

  创纪录的米价助推了通胀。由于食品价格上涨,3月22日结束的那一周,印度的批发物价指数(可视同印度的通胀率)升至7%,为3年多来的最大涨幅。

  产量瓶颈和饮食习惯变迁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绿色革命”将良种、灌溉等新技术和化肥引入了农业,使得此后的大米产量剧增。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全球大米产量在1980~2000年间增长了40%,而自2000年以后只增长了5%。

  至于最近三四十年,伦敦和谐商品管理公司(Diapason)农业分析师梅迪·查欧基说,这段时期内,水稻种子技术并无重大突破。

  同时,不少地区民众的饮食习惯也开始偏向大米。埃及谷物理事会主席萨拉夫·埃尔丁1日说:“面包正在失去其主食的地位,大米取而代之,问题就这样产生了。”

  美国农业部称,全球大米库存量将跌至7520万吨,创下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约为本世纪初的一半。

  可能重蹈小麦覆辙

  高盛集团估计,其参与交易的所有农产品,除白糖外,今后6个月中价格都将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全球谷物需求今年将比去年上升2.6%,比10年来的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而美国农业部3月称,今年的大米需求将比去年上升0.6%,达到4.225亿吨,而产量将上升1%,达4.229亿吨。

  由于各产米国增加本国供应和库存的因素,联合国估计,今年全球大米出口量将比去年减少3.5%。

  全球米价上涨已引来不少投机者。一些分析师称,泰国和越南的大米经销商正在囤积谷物,将在接下来的数周内抛售。

  对投机者来说,另一个风险在于农民将种植更多水稻。大米也许将重蹈小麦价格涨跌的覆辙。2月份,小麦期货价格涨至创纪录的13.495美元/蒲式耳(约合0.382美元/升),但在随后的5周内跌去34%,这部分是因为预计全球种植量将大幅上升。 殷赅 (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