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当前粮农的心事
粮食是特殊商品,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非常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惠粮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但是,目前农民种粮仍有忧愁,近日在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的安徽省庐江县农村了解到,当前粮农有五大心事:
一是农资价格涨幅过快。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成了农民一块心病,许多粮农苦不堪言。就化肥价格而言,今年普遍上扬,且涨幅较大。据庐江调查队对该县7个镇中的10户农民种粮成本定点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农民购买化肥平均每公斤价格:尿素2.02元,比去年同期的1.76元,增加0.26元,增长14.77%。碳铵0.68元,增加0.11元,增长19.30%。磷肥0.66元,增加0.25元,增长60.98%,钾肥3.23元,增加1.03元,增长46.82%;复合肥料3.10元,增加1.10元,增长55.00%。
二是种粮市场风险依旧存在。粮食生产本身是一个弱质产业,如何抵御市场风险是粮农们极为关心的话题。庐江县农民习惯于早稻自己消费,秋粮全部出售。去年本来是一个粮食丰收年,粮食总产66.5万吨,比上年增加2.2万吨,增长3.5%。
其中,秋粮总产384906吨,增加5507吨,增长1.5%。按理说粮农能够增收,但由于粮食流通等因素出现了问题,导致秋粮“卖粮难”,使农民手中的粮食不能兑换成现金,造成今年农民备耕资金困难,一些种粮户叫苦不迭。该县农村110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到去年底,农民人均存粮669公斤,比上年的477公斤,增加192公斤,增长40.3%。
三是种粮经济效益不如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种粮效益呈现持续上升局面,但与当地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效益相比仍然较低。以该县种植的大宗作物水稻秋粮和棉花为例,秋粮亩效益,据庐江调查队对该县7个镇中的10户农民种粮成本调查显示:2007年,种植秋粮(一季稻和双季晚稻)平均亩产476公斤,平均价格每公斤稻谷1.76元,亩均总收入837.8元,亩均成本290.5元(不包括用工成本),平均每亩盈利可达547.3元,比2006年的465.7元,增加81.6元,增长17.5%;棉花亩效益,据该县农委调查提供的数据,去年棉花皮棉平均收购价每公斤18.3元,棉花亩产平均皮棉有76.5公斤,亩均总收入1400元,扣除物质投入成本300~400元,亩均纯收入1100~1200元。不言而喻,从上述秋粮和棉花亩均效益比较,不难看出棉花亩效益是水稻秋粮亩效益的两倍以上。
四是耕地资源少和小农耕作很难发挥规模种粮效益。随着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规模经营是当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可是,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基础建设和工业的发展,农民拥有的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加之农村土地流转较慢,使目前农村仍然是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规模化种粮难以形成,种粮大户只有少部分。就庐江县而言,农民有一百多万人,而现有耕地只有72637公顷,农民人均只有0.07公顷,且在土地二轮承包时,大多数村民组采用了好田优地家家有份,差土劣地按人分摊的办法,致使每家经营多处小块田地。千家万户的各自小规模农业生产,其弊端十分显著。
五是水利设施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低。就庐江县而言,属于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县份。尽管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县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但由于过去多年来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水利设施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差,旱涝保收系数较低,使广大农民种粮仍处于靠天吃饭状态,只要有大的洪涝灾害和持续的干旱都会造成种粮减产,甚至是绝收。